花城一日

騳行天下

终于来到花城之称的广州🪷,得知花城是从小学时语文课本秦牧写于1961年的散文《花城》。岭南广州被誉为“花城”,不仅因为四季繁花似锦,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市民对花卉的热爱。早在西汉时期,岭南人就有种花、插花、戴花的习俗;唐代时,广州的花卉已闻名全国;清代更形成了盛大的迎春花市。<div><br></div><div>妻子海外数年,总是念念不忘昵称小蛮腰之广州塔,这次十二月份访问南方沿海诸城,福州厦门后高铁直奔广州,特地选择住在小蛮腰附近:)。</div> 朝阳微露,我们迫不及待打滴前往第一站广东省博物馆,附庸风雅的我绝对不能错过这个宝盒😀。广东省博物馆外形宛如一只静卧的“宝盒”,凝固着岁月的纹理,好似一个宝藏之地,等待着爱好者的探索。<div><br></div><div>《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铜质钟鸣,像是岁月回响在空廊中。站在乾隆年间的“升降塔钟”前,看那繁复机械随《茉莉花》旋律轻颤,耳畔响起一句粤曲唱词:“风送钟声到客心,点点心思向远尘。”</div> 穿行于常设展中,瓷器光华温润,玉雕玲珑剔透。每一件明清广彩瓷仿佛都藏着微光与旧梦,釉色如水,纹样如歌,凝视之间,心中泛起一行宋词:“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来到《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只见几百方端砚静卧于展柜中,墨色温润如夜。“笔砚承墨,丹心留砥。”,最近爱好上篆刻,迷恋于方寸之间的精彩世界。端详中与古人对话,穿越时光听他们谈砚、诗书画印、落纸云烟。 <p class="ql-block">大美初见——邂逅亚美尼亚《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恰如异国来风,银器闪光,铜盒沉静,地毯厚实,圣物盒与铭文烟盒静静诉说高加索的沉静与信仰。中西文化碰撞,漫步其间,每一件展品中,似乎听见了高加索山脉的风声,感受到了诺亚方舟的余韵。</p> 广东博物馆内各种珍品令人目不暇接,令人咋舌。他日再访必在馆中仔细畅游驻足观赏😍😍;特别感谢广东省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步出博物馆,顺着阳光,我们踏进花城广场。十二月的花城在这里不是喧哗,而是铺陈开来的诗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轻吟:这广场不正是这座城市的人情与旧梦的交汇之处?<div><br></div><div>天空中摇曳一柄翘首的银针,似乎绣出了岭南的天空, 这就是妻子心仪已久之小蛮腰广州塔,终于得见不亦乐乎?</div><div><br></div><div>紧挨广场的博物馆对面,映入眼帘的是广州大剧院,宛如两块沉静的砾石,沉稳而灵动,线条流转间,飘曳着建筑的诗意,光与影在它的曲线中穿梭。</div> 沿着花园广场走向广州塔,踏上通往海心沙公园的小桥。珠江在脚下缓缓流淌,江风微拂衣袖。这里曾是亚运圣地,如今成为市民的绿洲。站在观景平台上,广州塔与江景交相辉映,一派天光云影,水天一色。 花城十二月的花,自然不如春季那样繁盛如织,却有另一番温柔:是“冬里花仍在,风中不曾寒”的静美,我们严寒北地来客眼中的“春意先知”。<div><br></div><div>这样的花城不是错季而遇,而是早春的一场心灵预演,期待或许某年四月,当三角梅、木棉、宫粉紫荆争相盛开,再度回到花城。。。</div> 临近傍晚,我们慕名来到今日最后一站-陈家祠堂,集岭南“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工艺于一体,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div><br></div><div>斜阳洒在灰砖绿瓦上,雕梁画栋间,是岁月沉淀的古韵。广府建筑的精美在这里凝结成一砖一瓦、一雕一塑。每一幅彩绘、每一组雕塑都藏着匠人的心血与诗意。我们静静驻足,仿佛听见百年前,一位书生正吟咏春秋,一位绣娘低头绣花。。。那份古老的从容,让人敬畏,也令人心安,为祖国璀璨古老艺术骄傲自豪!</div> 这里不仅是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更是一部镌刻在砖瓦之间的岭南史诗。雕梁画栋间的静谧与庄严,从聚贤堂到祖堂,从广彩广绣到象牙雕、榄雕、木雕、陶塑、灰塑。。。<div><br><div>“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屋脊上的灰塑高翔欲飞,砖雕花鸟虫鱼栩栩如生,木梁下滴水兽口微张,仿佛正要吐出百年前的风声;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青砖地上,那光影斑驳得像极了旧梦。。。</div></div> 夜幕缓缓落下,灯火次第亮起。重回花城广场,夜晚的广州塔下流连,回味今日所行,心中浮现一个词:温文尔雅。花城广州,一座有着诗意与烟火并存的温馨之城。<br><br>“繁华若梦,花落人间。”她叫广州,别号花城,一朵盛开在人间的花——我轻轻地来,似乎已然悄悄地爱上了她。<br> <b>我自北方来,入花城怀中,不见雪,却见春。</b><div><b>花城一日,所遇之温、所感之美、所思之远。</b></div><div><br></div><div>騳2025/6/1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