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朝皇陵是我国历史上一朝皇帝两处葬地的特殊风景,给我们今天留下两处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古老壮观的清东陵和清西陵。蒙曼老师曾说从清东陵和清西陵以及关外三陵能见证完整的清代历史。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清西陵就被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于2004年7月1日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拓展项目。2018年我就游览了清东陵,那些辉宏的建筑群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康乾盛世那段历史的遗存(见文章结尾处的美篇链接)。比起清东陵的壮观豪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清西陵可以说是低调而清凉。2024年的夏天我游览了清西陵,这里虽然冷清,但却具有极高的史艺价值:雍正皇帝的泰陵建有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道光皇帝的慕陵建有世界最大的楠木雕龙隆恩殿;光绪皇帝的崇陵采用贵重的铜铁木建造,有“铜梁铁柱”之称。这些都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看了N遍的历史大剧《雍正王朝》,“看到”了一个耗尽心血治理国家的雍正皇帝,一定要来看看他在清西陵的陵墓。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墓,建于清雍正八年至清乾隆元年(1730—1736年),占地面积8.47公顷,是清西陵中的第一陵,内葬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在清西陵中的建筑年代较早、规模较大、风水格局较为完整。清泰陵建筑以一条2500米长的神道为中轴,由南向北错落有序排列着单体建筑74座。清泰陵无论是选址,还是规划布局,都是雍正年间国家繁荣与稳定的写照,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辉煌时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泰陵由南至北第一座建筑是五孔石拱桥(上图),流经桥下的北易水清澈透底,常年不息。易水河在清西陵各个陵寝间流淌(下图),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千年前的易水歌穿越古今还在流传!</p> <p class="ql-block">跨过五孔桥便是西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巍峨壮观的三架石牌坊(下图)。这是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丹陛石又称陛阶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头,一般是一整块石头,有的还由好几段石头组成。丹陛石是中国帝王身份的象征。泰陵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丹陛</span>石是非常规整精细的龙飞凤舞图。</p> <p class="ql-block">泰陵<span style="font-size:18px;">隆恩殿,</span>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959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殿宇外围用汉白玉石栏杆围绕,殿前月台上陈设铜香炉、铜鹤、铜鹿。</p> <p class="ql-block">在泰陵的隆恩殿里展出着一些文物,有黄金天子之宝。(下图)</p> <p class="ql-block">檀香木皇帝之宝(下图)</p> <p class="ql-block">青玉敕命之宝(下图)</p> <p class="ql-block">石祭台(下图),祭台分上下两部分,上有香炉、花瓶、蜡台等五样供品,又名"石五供"。下为供座,系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整个祭台雕工细腻,基座雕有宗教和民俗内容的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石祭台后面就是明楼,明楼下就是地宫。下图是站在明楼上俯视石祭台。明楼的方城门洞内有个小院叫哑巴院,院中正对洞口的称影壁墙,是地宫入口处的标志。因此院位置隐蔽,不易被发现,像哑巴有口不能言,故称哑巴院。泰陵地宫曾于1980年试掘,专家证实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明楼碑(下图),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世宗宪皇帝之陵",底座采用雕有仰覆莲纹饰的须弥座,饰五彩。</p> <p class="ql-block">崇陵是清德宗载湉(光绪皇帝)的陵寝,位于清西陵的金龙峪。宣统元年(1909年)始建,1915年竣工。崇陵地宫内安葬着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隆裕皇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在幽禁中死去,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营建崇陵。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崇陵工程尚未过半,宣统皇帝退位时向民国政府提出优待条件,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拨款赶修崇陵。1913年崇陵地宫先期建成,光绪皇帝的梓宫才奉安于此,同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时葬入。1915年陵寝工程全部完成。</p> <p class="ql-block">崇陵建筑规模上虽不如泰陵宏伟,却有其独到之处。其隆恩殿的木结构均为名贵的梴楠木,质地坚硬,如铜似铁,被誉为“铜梁铁柱”(下图)。殿内四根明柱沥粉贴金,底部饰海水江涯图案,柱身饰金龙一条盘绕而上,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1938年秋,崇陵地宫被不明身份的军队盗掘,至今,地宫内仍保留有当年盗墓的痕迹。(下图)</p> <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将崇陵地宫清理整修,向国内外游客开放,它是迄今为止清西陵唯一一座对外开放的地下宫殿。地宫为石结构建筑,面积349.95平方米,墓道全长63.19米,为四门九券结构。八扇巨大的石门上分别雕有八大菩萨立像。(下图)</p> <p class="ql-block">崇陵地宫金券内的宝床正中停放着光绪皇帝的梓宫,隆裕皇后的梓宫居左。(下图)。光绪四岁登基,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主张变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后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死于瀛台涵元殿,时年38岁,1913年11月葬入地宫。2003年﹣2008年,清西陵文管处等四家单位合作,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破解了光绪皇帝死因真相﹣﹣死于砒霜中毒。这一重大发现,列居我国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第三位。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亲侄女,慈禧出于政治目的,1888年将其册立为皇后。1911年辛亥革命后,孝定景皇后在1912年2月12日,在养心殿主持并签发了大清皇帝退位诏书,从此结束了清王朝入关后268年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1913年病逝,时年46岁,同年11月随光绪皇帝一起葬入崇陵地宫。</p> <p class="ql-block">什么叫低调的奢华,来清西陵看看道光帝的陵寝就了解了。清慕陵是清宣宗道光皇帝及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清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从外表来看,慕陵确实风格简约,没有神功圣德碑楼,没有神道石像生,没有方城和明楼,坟头只是简单的宝顶。但慕陵内部结构却大肆采用金丝楠木来装饰,仅从这点来看,道光就十分虚伪。在营建慕陵的时候,道光大兴土木,不惜使用楠木来装饰地面建筑。特别是慕陵隆恩殿和配殿从天花板,隔扇,门窗乃至放置牌位的壁龛全部取材于金丝楠木,光每根楠木原材料在当时就价值万两黄金,放到现在整个工程加起来相当于数十亿人民币。不仅如此,在施工的时候道光还亲自指导,将殿内楠木刻成龙的图案,仅隆恩殿一处就刻有楠木龙形1096条(下图)。因慕陵两建一拆,耗银440多万两,故建陵花费超过了清西陵的其他陵寝。</p> <p class="ql-block">除了清东陵和清西陵,<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2004年7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的盛京三陵也是不能落下的。盛京三陵又称关外三陵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在建筑风格上,关外三陵对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有着深远的影响。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因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故又称东陵。努尔哈赤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受明册封为女真族(满族前身)建州部首领,后来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史称后金)政权。他精通汉蒙文字,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颇有建树,为满族的初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满族的民族英雄,死后葬于福陵。其子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后,他被追尊为清太祖。</p> <p class="ql-block">福陵始建于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福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下图)。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俗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寝。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初建完成。后经康熙、乾隆各帝的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寝。园内古树参天,草木葱茏。</p> <p class="ql-block">这是城堡式的方城(上图),为陵园的主体建筑。方城为砖筑长方形,周长约37O米,墙高约5米,墙上有马道、跺口和女墙(见下图)。城的四个角落建有角楼,南墙正中辟券门,门上建有三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门楼,门楣上有青地红边嵌铜鎏金的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字样。两侧有踏跺马道直通城上。方城内正中建有隆恩殿,是供奉神主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月牙城(下图)这种建筑形式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在明代及其以前的陵寝中是没有的。它是方城和半圆形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月牙城在方城以北,因为它的形状如如同一弯新月,故而取了这个形象而动听的名字。月牙城尽管名字十分动听,却有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的传说。相传,当年在修地宫之际恐怕修陵工匠泄露地宫秘密,在地宫建成后,把所有工匠集中在月牙城,给他们每人吃上一种药,这些人立即都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从此人们称月牙城为“哑巴城”。也有些人说,修地宫时,招来的工匠全部不会说话,因为地宫口就在月牙城的北墙上,所以将月牙城叫“哑巴院”。还有人说,修地宫时恐怕工匠暴露地宫秘密,当梓棺进入地宫之后便将所有工匠全部封闭在地宫里边了。</p> <p class="ql-block">清永陵是清王室的祖陵,它与埋葬努尔哈赤的沈阳福陵(东陵)、葬皇太极的昭陵(北陵)合称盛京三陵。因永陵建筑年代远在清朝定都北京之前,且墓主人辈份又高,因此永陵为三陵之首,是清王朝关外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永陵始称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寓意大清王朝“江山永固”之意。陵中葬有努尔哈赤六世祖猛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四人各设一座神功圣德碑楼,此外,努尔哈赤的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两人,也葬于陵中。</p> <p class="ql-block">清永陵建筑吸收中原帝陵前设享殿、后为宝顶、周以方垣、均衡对称的陵体制,同时保持了清朝先世木栅为门的本色面貌,是满族文化最为浓郁的陵寝建筑群。清永陵处在启运山的环抱之中,其选址是中国风水理论运用的杰出代表之一。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曾先后九次亲临永陵谒陵祭祖,彰显出清永陵在清朝地位之显赫。</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守墓人使用的水井,井框是后来修的。老井,2014年6月6日在消防管道施工中发现,并口距地面1.5米、仍保存有数百年前旧木9层、因常年处于水位以下、木色依然如新、没有丝毫腐烂。有关部门对原有拗木予以保护、依照原样加从恢复、并依照古井样式恢复石井台、雕刻龙纹井栏、据清史专家介绍、此井在清代一直使用、是陵寝守卫和祭祀人员制作祭品和日常生活使用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 清朝的祖陵(盛京三陵),辽宁的永陵非常质朴,然后是沈阳的福陵、北陵,之后清朝进入关内建造了遵化壮观的清东陵,后来到雍正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创设清西陵。清西陵除了雍正、嘉庆,还有本来应该埋到东陵,而后来又进入了西陵的道光皇帝,包括最后一个来到陵里头的光绪皇帝,其实溥仪也在这,只不过是不在大陵寝区域之内了,他在外侧。清朝这样一路走来走到了清西陵,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一个王朝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ni8x7aa" target="_blank">感受历史——走进清东陵</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