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农历三月廿五日(未春)星期二,昨天告别了冈仁波齐景区,今天早餐过后乘车前往札达土林是我们小团的第6天的行程,也是阿里地区的第三站(札达土林),早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一天。走进札达土林,像是在旧日时光中旅行。每一粒尘,每一道沟,每一个石影,都在耳边低语:“我见过。”在这里,没有现在,只有过去的回音脚步轻些,别踩碎岁月。当你低头,那是向千年的废墟致意。当你停步,那是与一个王国擦肩。</p> <p class="ql-block"> 札达土林,不是山,不是谷,是风和水在地球皮肤上反复涂抹留下的手迹。它们不争,却留下最神奇的雕塑。黄土起伏,像久病未愈的脊梁,被时光鞭笞,被雨雪磨砺,一道道沟壑,仿佛千军万马退隐沙场。</p> <p class="ql-block"> 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形成时间较晚,保存最为完整。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这些物质主要在水中形成,多成层状,故称“水岩层”。据地质学家考证,一百多万年前,札达是个大湖,经过系列的地质作用形成壮观的类似喀斯特峰林的土林地貌。</p> <p class="ql-block"> 札达盆地土林地貌的形成过程,土林裸露地表的岩石,受风化、侵蚀产生碎屑物或风化物经河流搬运后在湖盆沉积而固结成岩;受板块运动的影响,札达湖盆抬高;湖水外泄变干,湖底沉积岩出露地表且多裂隙;逐渐风化,经长期流水切割,形成土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 札达土林根据材料“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这些物质主要在水中形成,多成层状,故称“水岩层”和“一百多万年前,札达是个大湖”可知,土林物质应是原来裸露地表的岩石,遭受外力风化、侵蚀产生碎屑物或风化物,后经河流侵蚀搬运到湖盆沉积下来,不断固结压实形成岩石;后来受板块运动的影响,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不断升高,札达湖盆随之抬高;古札达湖盆的湖水外泄变干, 湖底沉积岩出露地表且多裂隙;容易被风化,侵蚀,经长期流水切割,最后形成图中所示的类似喀斯特峰林的土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 据说札达土林“水岩层”厚度不一,推断“水岩层”较厚时期的气候状况,并说明判断依据。气候状况:气候暖湿。判断依据:“水岩层是由河流挟带泥沙沉积形成,岩层较厚,可推测河流流量较大,搬运作用较强,挟带沙量较大;该地河流主要由冰川融水以及降水补给,可推测冰川融水量大、降水较多,因此该时期气候暖湿。</p> <p class="ql-block"> 札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平均海拔4000米,属第四纪次生构造地貌。大概在一百多万年前,这里还是方圆五百多公里的大湖,历经地质变迁、水流侵蚀和风化剥脱,湖盆被塑造成千奇百怪如同林木般的样貌,谱就成地质史诗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札达盆地土林得以完整保存的原因是该地海拔高,空气干燥,降水少;人类活动少,人为影响小。形成晚, 受外力作用时间较短。</p> <p class="ql-block"> 札达土林,天地造化,几千年的地壳变化,风雨侵蚀,形成了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土林。目所极处,好像宏伟的建筑群。清晨,阳光投射下来,让土林分出明暗调,显得有些神祕。</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风、沙、雨和时间,把这荒芜和干涸变成恢宏的创作,大的孔隙和相对坚硬的胶结物质就是最好的画笔和工具,一寸寸雕琢出 “建筑物”般惟妙惟肖的形状与层高。除了像各种建筑外,还有各种人物、动物的造型:万马奔腾跳跃、勇士驻守山头、僧人静坐修行、罗汉一字排开……在不断变幻的光影下,这片高原仿若神话世界,各种样式的土林似被注入了灵光,生动鲜活。</p> <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西藏自治区 阿里地区 札达县札达土林</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4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