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碎“原生家庭”的枷锁

校园长青树

<p class="ql-block">砸碎“原生家庭”的枷锁</p><p class="ql-block">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火遍网络,被部分博主过分解读,成了一代青年的毒鸡汤。生活中的各种不顺都拿“原生家庭”来说事,“原生家庭”似乎成了万恶之源。</p><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一词,自弗洛伊德揭示童年经验对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以来,如一股洪流涌入了青年心灵世界。本意是助人回溯成长根脉、理解自身困境的深刻分析工具,如今却日益异化为一种“命定”的标签。当“原生家庭”四字成为解释一切挫败与失意的万能归因时,青年们正亲手以这概念为材料,打造一副将自己深深锁住的铁链。</p><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概念被曲解滥用,首先将个体置于一个自我弱化与责任外推的泥沼中。原本用于理解“因何如此”的理性工具,在庸俗化传播中竟成了“只能如此”的宿命判决书。多少年轻人沉溺于“父母皆祸害”的怨念叙事中,以“原生家庭”为盾牌,将人生一切坎坷尽数推给父母与童年经历。于是乎,个人努力被轻易搁置,生命主体性消融于无休止的归咎与哀怨之中。这种思维模式恰如古语所警示:“怨天者无志,怨人者穷”,当一个人放弃了对自身命运的掌舵权,生命之舟便只能在自怜的漩涡里空转沉沦。</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简单归因正加剧代际间无形却锋利的对立与撕裂。当某些极端言论将父母粗暴归结为“祸害”源头,当网络上“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喧嚣声浪淹没理性,当“父母道歉”成了某些人心中唯一的救赎灵药,我们无疑在代际的鸿沟中又掘深了数尺。殊不知,父母自身也常是时代风浪中伤痕累累的旧舟,他们的局限亦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若只执着于清算与指责,那理解与和解之路将永被堵塞,青年人的心灵亦在仇恨的阴霾中失去晴朗。</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并非要否定原生家庭影响之存在与理解之必要。弗洛伊德的洞见依然珍贵,理解伤痕是治愈之始。可需清醒的是:**“原生家庭”概念的价值在于开启理解之门,而非砌成禁锢之墙。** 我们应如鲁迅先生所主张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以之作为分析工具而非宿命判决。个体生命拥有超越性的力量,足以挣脱既往经历中缠绕的藤蔓。当《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主人公塔拉,从封闭、扭曲的家庭背景中破茧而出,最终飞向剑桥大学那片知识天空——那正是凭借不屈主体精神对“原生家庭”阴影最有力的超越。</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豪情万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当一代青年被“原生家庭决定论”的迷雾笼罩,失去锐气与担当,不仅是个体生命之悲,更是家国未来之忧。唯有戳穿这宿命幻象,青年才能重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毅豪情。</p><p class="ql-block">牢笼的钥匙始终握在自己手中。青年当以原生家庭为镜,照见来路,更应奋力以星光为引,照亮去途——生命的主语永远是“我”,而非“我的出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