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与制作/经纬 图片/经纬与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2日,我们游历“大地之子”和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雕塑,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红山坡戈壁、瓜州县以南约10公里处。是清华大学教授董书兵2016年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上7:00,我们从张掖市出发,沿G30连霍高速(连云港--霍尔果斯)一路西行,到瓜州出口下高速,转入x270县道。</p><p class="ql-block">11:00许,到达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塑长15米,高4.3米,宽9米,以红砂岩为主要材料,利用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而成。</p><p class="ql-block">雕塑的历史背景故事,有两个: 一是二战时期,日本孤儿留在中国,生活成长的故事。二是源自叙利亚战争中,一位母亲为保护孩子跨海逃难,不幸遇难,孩子孤独的趴在海滩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象征意义 : 一是祈盼和平,呼吁人们为和平而奋斗。二是呼吁人们保护地球母亲。同时,通过戈壁环境的生态脆弱性,反映艺术家对生态环境的忧虑,启迪、告戒人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境界 : 雕塑通过婴儿的睡姿,流涎等细节,强化真实感,高空俯视凸显“大地怀抱”;戈壁滩上凸兀一雕像,昭告其孤独,是“大地之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00,我们到达了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宗教文化价值,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媲美。她是中国文化、艺术之星,也是世界文化、宗教艺术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艺术宝库,也是古絲绸之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7座。</p><p class="ql-block">主要文物 : 九层楼、藏经洞和飞天壁画等。</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她与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p><p class="ql-block">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团队游览,使用A类票,每人在原来票据的基础上,再补缴138元,享受参观8个实体洞窟+数字影院+往返摆渡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摆渡车非常便捷,客满即发。车程约15分钟,行驶约15公里。</p><p class="ql-block">摆渡车行驶在宕泉河畔,只见河床石砾裸露,河道干涸,一路满目戈壁,显得空旷而苍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观看两部莫高窟的数字电影。</p><p class="ql-block">一部《千年莫高》,以纪录片的形式,介绍莫高窟的营建历程、文化背景以及保护故事,时长约20分钟。</p><p class="ql-block">另一部,叫《梦幻佛宫》,采用8K超高清数字球幕技术,全景展示莫高窟代表性洞窟的壁画与雕塑,提供沉浸式观影体验。时长20分钟。</p><p class="ql-block">莫高窟数字影院每场容纳200人,气势恢宏。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讲解员姓王,一位文静、年轻漂亮、业务素质很高的女士。她引领我们30名游客,每到一窟,她打开聚光电筒(窟内不允许有照明、不允许手机拍照),仔细认真的讲解。通过她的解说,我们茅塞顿开,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我们先后观看了16-17、61、096、323、328、329、331号八个洞窟。</p><p class="ql-block">值此,择要介绍如下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莫高窟 096号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96号窟是敦煌标志性洞窟,它以九层楼建筑和巨型弥勒佛像闻名。该窟始建于初唐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窟内35.5米高的弥勒佛坐像为莫高窟第一大佛。</p><p class="ql-block">窟外九层木构窟檐高45米,依山而建。为1935年重建的九层阁楼,兼具功能性(遮风沙)与象征性(皇权与佛性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像采用石胎、泥塑工艺 : 先在崖壁上凿出轮廓,再以草泥、麻泥分层塑形,最后施彩。</p><p class="ql-block">佛像为弥勒佛坐像。象征释迦牟尼之后的“未来佛”。其位列中国三大坐佛之中(仅次于乐山大佛,佛高71米;荣县大佛,佛高36.67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莫高窟 藏经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号窟。于1900年5月26日,由道士王圆箓发现。内藏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该窟位于16号窟甬道北壁,由晚唐高僧洪辩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原为其禅修场所。</p> <p class="ql-block">道士 王圆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 飞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高窟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性形象。总计 4500余身,为全球佛教石窟中保存数量最多、历时千余年的壁画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其融合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形成不长翅膀,凭借飘带,凌空翱翔的独特美学,被誉为“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有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尤以320窟、249窟为甚。</p><p class="ql-block">320窟开凿于盛唐时期。此窟形制为方形覆斗顶,主室窟顶藻井画云头牡丹井心,四周以方胜纹、团花等作边饰,四壁大量飞天图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古印象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传说是一对夫妻。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奏乐、歌舞。后来,他俩相混合,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p><p class="ql-block">320窟南壁是一幅说法图。上空流云飞动,花雨纷落,四身飞天互相追赶,飞翔于空中,充满了欢乐、自由和吉祥气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那罗</p> <p class="ql-block">乾闼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她象征极乐、自由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谈到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认识、肯定和歌颂一位敦煌文物学,专家、学者---樊锦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樊锦诗,女,1938年生,浙江杭州人,生于北京。1958年---196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樊锦诗曾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石窟保护与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p><p class="ql-block">2017年,著《莫高窟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的国家荣誉称号。光明日报等主要媒体,相继刊发樊锦诗的先进事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樊锦诗在莫高窟从事专项研究六十余年,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莫高窟,她视“莫高窟是我的宿命”。</p><p class="ql-block">她不仅自己扎根莫高窟,还把自己的丈夫,原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彭金章也引入敦煌,加入莫高窟研究院的行列。</p><p class="ql-block">她放弃了子女的培养教育,把孩子托付亲属,全身心的投入到莫高窟的研究中。</p><p class="ql-block">她为莫高窟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人们都尊称其为“老院长”。</p> <p class="ql-block">早年,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若干年前,曾拜读反映樊锦诗院长事迹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深受感动,敬慕不已。</p><p class="ql-block">本次,游览敦煌莫高窟,又专门在展览馆购买了樊锦诗的传记文学《我心归处是敦煌》。</p><p class="ql-block">樊院长是真正的专家、学者,是我国文物、考古领域的功勋!</p><p class="ql-block">我们由衷的感谢她、祝福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樊锦诗传记文学:《我心归处是敦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