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 语 雅 韵

耕 文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76799109</p><p class="ql-block">昵 称/耕文</p> <p class="ql-block">  歇后语乃熟语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线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通俗易懂,诙谐生动。闲来无事,突发奇想。何不把一些启发教育人,流传千百年的成语稍做变动,成为一种别出新裁的歇后语。使歇后语添上几分雅致的成份,岂不是雅俗共赏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图所描绘的是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这则典故,本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战国之《吕氏春秋·自知》。 该成语原意为,小偷去盗取别人家铃铛,恐弄出动静,惊动了主人。自以为听不到铃声,就是没铃声,便将自己的耳朵紧紧的捂住。后用来比喻那些个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的人。此番掩盖客观事实的存在,滿足自己心理上自满自足,岂非是自欺欺人。</p><p class="ql-block"> 一来二去不但给我们留下一则千古流传的成语,稍加点缀就有了一句新歇后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是吗,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时不时的也会有过,或遇到过这种掩耳盗铃,自欺自的事嘛。</p> <p class="ql-block">  殷商末期,俺的家乡出了一个名人。此人姓姜,名尚,人称姜太公。这姜太公欲帮周文王伐纣灭商,为赚得文王的眼球,便常在离姬昌住所很近的渭水边垂钓。此公垂钓不与人同,不用弯钩用直钩,钩不入水悬空中,不放鱼饵用空钓。一边举着鱼杆,一边言道:谁愿意,就自己上钩吧!那姬昌闻之,感觉此人非同凡响,定能助我完成大业也。于是手连派两人前往相请,却均遭拒绝,便亲赴河边礼请。在姜太公相助下,终完成伐纣灭商建周大业!</p><p class="ql-block"> 这便有了著名的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百年来,姜尚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圣人,号称南阳“五圣”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话说:宋国有一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某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一头撞死在了树桩上。不言而喻,成了正在树桩旁小憩的大哥的盘中餐。这等好事,岂能就此一回。于是,这老兄便扔掉了他的农具,日日夜夜蹲守在树桩子旁边。盼望着再有一只兔子冲树桩而来,然而再也没有过野兔撞株而亡的美事发生了,他便成后人的笑谈。</p><p class="ql-block"> 这便《韩非子·五蠹》所记载的守株待免的故事,该成语一般用来讽刺不劳而获,尽想美事的侥幸心理。不妨将它稍做改动,便有了一句新的歇后语:守株待兔~尽想美事!</p> <p class="ql-block">  话说那曹操率兵行军,一路急走,累渴交集,将士们实在是无力前行。孟德大呼:再加把劲,马上就到梅林啦!那晓得此言入耳,将士们顿时如同喝了冷饮一般。原来那曹公是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 </p><p class="ql-block"> 望梅止渴的故事告䜣我们:但凡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一定要用对成功的渇望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p><p class="ql-block"> 如此说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想一些美事,来鼓舞自己。画张饼来充一下饥,这岂不是望:梅止渴~尽想美事!</p> <p class="ql-block">  班门弄斧的典故,出自于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p><p class="ql-block"> 鲁班乃战国时期鲁国人氏,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某日,一年轻人来到鲁班门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对众人说道:别管什么木料,只要经过我手,都会做出精美的东西。有人告䜣他,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呀。小伙子闻之,吓得拔腿就跑了。</p><p class="ql-block"> 班门弄斧这样的事情似乎成了年轻人的嗜好,想当年小老儿还真没少干过,真可谓自不量力。将班门弄斧这句成语稍做变通,做为一句新的歇后语:班门弄斧~不自量力,岂不是天衣无缝</p> <p class="ql-block">  叶公好龙: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五》。叶公,乃楚国的贵族,因封于叶,(河南省的叶县)我们有缘成为老乡。这叶公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十分喜爱天上的龙。房屋的墙上画着龙,房梁柱子、门窗都雕刻着龙。甚至连自己穿的内衣外套,也都要绣上龙的模样,真可谓如醉如痴。突然一天,龙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我的这位老乡吓得魂飞魄散,碎心裂胆。就此留下了这千古名句:叶公好龙,用来讥讽一些口是心非之人。</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叶公好龙~口是心非,是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