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疏属山,绥德县城内风景名山。车子沿着狭窄而陡峭的巷道盘旋而上,不一会儿就来到山顶,眼前一片开阔,远山近水,美不胜收。“陕西绥德汉画像石馆〞就座落于此。灰白色的建筑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自然提升了该馆的档次。</p> <p class="ql-block"> 步入大门的刹那,一股幽凉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阻断了外面刺眼的日光和难耐的高温。馆内灯光柔和,像浮着一层簿薄的金纱,轻轻覆在陈列的画像石上,仿佛为文物披上了一件古老而庄严的外衣。</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画像石琳琅满目,迅速俘虏了我的眼球,我不知不觉地脱离了讲解员那快速的脚步,此时她的讲解对我来说似乎并不重要。我愿意一个人跟在后面,缓缓地踱着步子仔细欣赏,发挥着我的想像,在静寂中随性地与这些石头交流对话。</p><p class="ql-block"> 这些来自汉代的画像石,它们有大有小,有长有方,有横有竖,有完整有残缺,件件作品无不诉说着遥远的故事。这些画像石多出土于绥德周边的汉代墓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产生活、乐舞百戏等诸多方面,堪称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神话传说中的画像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汉代人笃信天命,祈求长生。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牛头神、鸡首仙以及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等形象,在画像中多有出现,表达了汉代人浓厚的升仙思想。</p> <p class="ql-block"> 历史故事题材的画像石,以生动的画面讲述着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从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完壁归赵等故事中,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崇尚名节、倡导仁义、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p> <p class="ql-block"> 在描述生产生活场景的画像石中,农夫们扶犁驱牛、辛勤劳作。妇女们穿针引线、动作娴熟。商贩们吆喝叫卖、车马喧嚣。再现了汉代社会民众安居乐业、和谐共生的稳定和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马车出行在汉代极为盛行,从车的数量、驾车的马匹数、骑吏的人数、车型大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画像中的车马出行队伍,展示了封建贵族的排场和威仪,寄托着墓主人的仕宧理想和对尊贵显赫生活的留恋。</p> <p class="ql-block"> 整个汉画像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基本以平面阳刻为主。造形古朴典雅,线条简练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物、动物、器物等造型栩栩如生,在夸张变化中不失神态。画面布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通过空间的巧妙处理,营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参观汉画像石,对我们学习书法(特别是线条和章法留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 每一块汉画像石都是对历史的见证,它们历经千年,表面布满岁月的痕迹,有的甚至破损,却更能呈现其沧桑之美,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邃与厚重。站在汉画像石前,我似乎听到古人手持钢刀在石头上雕刻的声音,感受到先贤们对宇宙万物的想象和描绘,在与千年前的文明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馆,浮想联翩。惊叹雄魂厚重的黄土下面居然还埋藏着如此精美的艺术瑰宝,让我对“米脂婆姨绥德汉”又产生了新的认知,敬佩他们充满智慧,心灵手巧,不愧是陕北人民的骄傲。同时,心中满载着对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敬畏与赞叹,再一次坚定了中国文化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