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字编辑:保定老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中插图:自拍、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在几天前,我从家里的一些旧物品中,翻找出一个很旧的带盖盛钉子等杂物的小搪瓷茶缸,见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起它来,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那是在一九五八年春,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被安排去了厂配电室,当了一名电工学徒员,开始跟着师傅一起上了三班倒的电气运行班,那会我最怕上夜班了,不管我白天怎么睡,上这夜班一到后半夜的时候,那困劲太让人难受了,后来听师傅们说喝茶抽烟能解困,我讨厌抽烟,就选择了喝茶,这才买了这个带盖的搪瓷小茶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在工厂当学徒员,厂里每人每月发给十五元的生活费,至今我还记得买这个茶缸子花了我2元8角,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打个比方,那时候在保定,每个人的粮食是有定量供给的,而且是凭粮证去国营粮店里才能买到,那时的玉米面一斤才合人民币1角钱,要知道那时一袋玉米面是四十斤重的标准,算起来这一袋玉米面才要4元钱,可这2元8角人民币足可买多半袋玉米面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既然说到了喝茶,对此我还是略知一二的,小时候我和家里人住在江西上饶时,在那里几乎是家家都有一个大茶壶,依家里的经济条件,这茶壸有陶器的、瓷器的、还有紫铜或是白铜制做的,每天早上家里人都会先沏上—壶茶供全家人饮用,到了冬天还会给这茶壶包上一个棉套,防止天冷时壶里的茶水凉的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对于那些家产殷实的人家来说,他们讲究的是品茶,与平民的喝茶是不可一概而论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说那茶叶吧,无论从品种质量和价格上来说,也是高低有别的,一般家庭会买当地产的绿茶,它经济实惠品质也不错的,它们出自当地茶农之手,全是手工採茶和制做,按现在的话说,它是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原生态的好茶叶了,而有条件的家庭,会去茶庄买那上了档次的茶叶,更因为上饶就有茶山,出产茶叶並且还能对外销售各种茶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起这茶叶和茶文化,在这里我不由地想要多说几句:在上饶城西北不远处有个茶山寺,它的名气来自当年“茶圣陸羽”,陸羽曾在这山上隐居多年,並广种茶树于此山,故后来才有了茶山一说,他对该山中的一口清泉情有独钟,因它的水质上乘,而被命名为“天下第四泉”,后人又称此泉为“陸羽泉”,关于陸羽和陸羽泉,请见以下照片所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若对陸羽和他在上饶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感兴趣,请来我的“美篇”参阅浏览名曰:《“茶圣陸羽和上饶茶山寺、“陸羽泉”》的一文即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是我在2016年9月重回上饶时,去了之前的茶山即现在迁此的母校一一“上饶一中”时,拍摄的为纪念“茶圣陸羽”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张有关茶山的“陸羽泉”即有名的“天下第四泉〞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感觉在上饶,由于它的地理环境特殊,离全国的名茶产地福建的武夷山很近,更何况上饶也是一处茶叶的集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上饶的茶资源丰厚,当地的人们对品茶选茶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因此我从小就随大人的爱品好茶名茶的习惯,在那些年,几乎把那些名茶都一一地品味过无数次了,什么红茶绿茶花茶,连那以“国茶”命名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在上饶这里也是很常见的茶种之一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里更应提起的是,人们到什么季节会喝什么茶也是有讲究的,更别说针对某个人的体质对症喝茶了,总的一句话,这喝茶可是一门值得研究探讨的学问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人们喝茶的习惯和文学上的表叙来看,比如有的人用大碗大口喝茶,于是在文字表述上就有了“牛饮〞一词,言之此人喝茶如同牛在饮水那样豪放不羁。而那些有品味的人用茶杯或再小的茶盅慢慢地小口喝茶,则另有别称地谓之“品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外更别说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上,也有“七分茶,十分酒”的说法,说俗了就是茶要倒到七分满,酒要倒到十分满才合礼仪之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有这关于茶具摆放和拿法在礼仪上也是有讲究的,很多人都知道无论这茶壶在摆放时,或是倒茶时,这壶嘴是不能对着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过头来,说起我买了这个小茶缸后,也就重新拾回了中断几年的喝茶习惯了,这么说是因为我自1954年回到老家保定后,一来北方人不像南方人那样几乎家家人人都喝茶,回老家时间长了我也入乡随俗地把喝茶给淡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参加工作后再开始重新喝茶,又勾起我对往事的这些回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那时只能买便宜点的茶叶,为了提神防困,只能喝浓一点的茶,现在看来,这喝茶防困作用还是有一点的吧,就这样,说不上是喝茶起了作用还是上夜班慢慢地习惯了,这喝茶就这样成习惯地喝到了我退休多年后的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起这么多年的喝茶买茶叶,再早我印象中西大街的“西德记茶庄”是我常去的地方,原来它在西大街路南天华市场北门西边,中间隔着那个叫“慱带胡同“(俗称“布袋胡同〞)的一条从西大街一直向南通向马号的那条窄长的胡同,后来这“西德记茶庄”迁至城隍庙街北头路西去了,那原来茶庄的老地方又经过改建后,成了当时保定很有名的“红旗照相馆”,这是后来的事了。见以下两张照片所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起这个小茶缸,自打买回来后我用它的时间不太长,就觉得它小了点,后来买了个大茶缸用了下去,它也退居“二线”盛了杂物,算起来自打买过它至今也过去了六十多年了,没想到搬过家后,它竟没被扔掉,更没想到今天为了说它,竟引出这么多有关茶的故事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文写于2025年6月1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