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90年7月11日,晨雾还未散尽,我背着帆布包和行李包,提着小木箱坐上了开往小龙潭的班车,来到小龙潭马街区政府,接待我的是区里主管教育的姚老师,姚老师笑容可掬给我讲分到小寨街小学的事宜,安排好后小寨街小学的杨老师来接我,杨老师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双腿卷着裤角边,一只高一只低,草帽白衣黑裤解放鞋。这就是当时的乡村教师打扮。杨老师帮我背行李包,帮我提着小木箱。我背着帆布包跟着杨老师走在弯曲的田埂路上,我穿着一套白裙子、高跟鞋,在跳沟的时候,杨老师怕我摔着,很小心的拉着我。来到小寨街小学时其他老师已经在办公室等着我们开会了。办公室、教室、教师宿舍都是在庙里。初出校园的我对未来充满幸福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正式上班第一天我看见的是几间土坯房错落着,屋顶的茅草被风吹得有些歪斜,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操场上满是坑洼,几个孩子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划拉。看见我,孩子们像受惊的小鹿,却又好奇地探出头,怯生生地叫了声“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望着教室里破旧的桌椅,望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认识到从这一刻起,就和这学校、这些孩子紧紧缠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第一堂课,我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参差不齐的课桌,看着孩子们或破旧或补丁摞补丁的衣裳,却从他们眼中看到了最明亮的光。她教他们拼音,教他们算术,教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辽阔。</p><p class="ql-block"> 冬天来得格外早,土坯房的教室四处漏风,孩子们的手生了冻疮,红肿得像小萝卜。我就到街上买来姜切成薄片给孩子揉。</p><p class="ql-block"> 农村里孩子特别爱读书,常常六点就到学校,孩子们一到教室就开始读书,时常是孩子们的书声把我叫醒。</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常常带学生爬狮子山到南洞野炊游泳唱歌跳舞绘画……我经常带学生到田里地里,教他们认识节气,把语文、数学知识融进农活大自然里。“大家看,这亩地的长宽能算出面积不?”“写篇关于插秧、收包谷、搬南瓜的作文,看看谁能把泥巴的清香写出来。” 孩子们擦着额头的汗,咧着嘴笑,觉得学习不再是书本上生硬的字,而是生活里鲜活的事儿。甚至把学生带到开远、个旧、河口、屏边、蒙自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 34年里,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各行各业都有学生在建功立业。</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日,我退休了。退休仪式定在学校的音乐室举行,全校老师为我举行难忘的退休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教室门口,最后一次抚摸着掉漆的门框。教室里的新桌椅电脑、多媒体……泛着光,我仿佛看见旧时光里,孩子们挤在破桌椅上,仰着头听课的画面。阳光透过玻璃,落在肩头,恍惚间,34年的光影在这束光里穿梭。</p><p class="ql-block"> 仪式上,李清校长捧着一束鲜花走上台。书记手拿勋章,勋章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绶带红得像山里盛开的映山红。校长声音哽咽:“李老师扎根乡村小学34年,教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这枚勋章,是咱全乡人的敬意,是孩子们的感恩,是岁月给坚守者的礼赞。更是我们的榜样。祝福李老师光荣退休,身体健康,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 我接过勋章,鲜花、绶带。指尖触到那冰凉的金属,往事如潮涌来。我想起第一个教的孩子,想起那些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奔跑……想起孩子们毕业时哭红的眼睛,一体机大屏上播放着五湖四海学生对我的祝福,我感动得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拉着她妈妈的手走到我身边,深情地说:谢谢李老师对我的教育,祝福李老师光荣退休!母女二人深深地向我鞠躬。我再次泪流满面,感动得不行!</p><p class="ql-block"> 抬头凝望屏幕,一场跨越时光的相逢悄然上演。屏幕里,18岁的我,扎着乌黑的长发,眉眼间尽是青春的明亮与对未来的憧憬,身后的绿植鲜翠,似是为这份朝气添彩,那时的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将播撒进育人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现在55岁的我,手捧繁花,岁月在脸庞刻下痕迹,目光里的温度愈发醇厚。红色绶带闪耀,那是岁月给予坚守的勋章。手中的花束,是学生们的敬意,更是育人路上收获的芬芳果实。</p><p class="ql-block"> 18岁的憧憬,在时光里抽枝发芽,长成了34年扎根讲台的坚守。多少个日夜,我用知识作舟,渡学生驶向远方;以爱为光,照亮年少迷茫。粉笔灰染白青丝,教案本写满春秋,变的是容颜、是年月,不变的是看向学生时,那汪纯粹的期许,是站在讲台上,从未动摇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这一帧旧影与现实的重叠,是教育人生最动人的注脚。从青春到白头,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桥,一头连着求知的渴望,一头通向成长的远方;也活成了一束光,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生命里,亮着,暖着,指引着。时光流转,师者仁心,从未更改,岁岁年年,催老了容颜,却让育人的故事,愈发滚烫、悠长 。</p><p class="ql-block"> 凝望这一青春相,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枚勋章,何止是金属与绶带的组合,它是34年里每一个日夜的凝聚,是孩子们求知路上的脚印,是乡村里的风雨、阳光、稻香与书声的交融。它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开始让更多人知道,在这片深山里,有一位教师,用34年的时光,把自己活成了照亮孩子未来的光。</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我,住进了城里的小房子,可我的心,时常还留在乡村。学生、家长、老师时不时会来看望我。</p><p class="ql-block"> 阳光好的时光,我会坐在摇椅上,把勋章放在膝头,轻轻擦拭。金属表面映出眼角的皱纹,映出那些岁月沉淀的温柔。窗外的风拂过,仿佛又带来了乡村的气息,带来了孩子们的笑声与书声。</p><p class="ql-block"> 34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画着山路上的足迹,画着教室里的光影,画着孩子们成长的模样。而这枚勋章,是这幅长卷最动人的落款,证明着在时光的长河里,曾有这样一个人,选择了深山,选择了坚守,选择了用一生去点亮别人的人生,直至把自己也活成了别人生命里,永不熄灭的光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