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5年春天,一场与初中同学的音乐合作,开启了《我们是快乐的小琴童》的创作之旅。当时,我的好朋友谢同学受某音乐机构之托,准备打造一首特定的宣传logo歌曲。他谱写出一段旋律后,想让我填词完成歌曲。而我作为新手,以前从来没有依照旋律填词的经历。经过反复听旋律,冥思苦想,我决定尝试在主歌部分描绘学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副歌加入了机构宣传语。这次创作于我而言,真的是充满挑战的尝试。值得总结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一、创作缘起:从观察到艺术创作的转化</p><p class="ql-block"> 歌曲灵感源自对学琴儿童群体的观察。那些在琴键上挥洒汗水、在琴弦间倾注热爱的小小身影,与小歌手张冬晨的成长经历产生共鸣。张冬晨四岁半开始学琴,期间刻苦学习,勇敢前行,历经坎坷,到小学六年级终于通过央院业余钢琴九级(当时还没有十级)。这段曲折又闪耀的历程,为歌词注入了真实鲜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在歌词创作中,我结合音乐机构的乐器特征,运用“电吉他拨动心灵”“小提琴拉起悠扬动听”等具象描写,展现不同乐器特质;用“高山流水,古筝传情”这样的传统意象呼应现代音乐元素,努力让歌曲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创作历程:不断打磨与蜕变</p><p class="ql-block"> 1. 初版尝试(2015 - 2016)</p><p class="ql-block"> 首版歌词由于经验不足,歌词出现了“风雨过后见彩虹”“未来不是梦”等励志语句为主,虽传递出积极能量,但表达较为套路化,独立性不够。加上作曲的同学也是新手,录制后推广平台有限。音乐机构支持欠主动等原因。作品没机会呈现效果,就搁置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2. 重塑定位(2016 - 2018)</p><p class="ql-block"> 2016年我与作曲家张文老师合作《谁把蓝天当画板》的经历,成为这首歌曲创作的转折点。我决定让张文老师谱曲,主歌基本不变,副歌我推翻了以前的内容,重新打造。将歌名定为《我们是快乐的小琴童》,删除机构宣传内容,把创作重心放在琴童群体的精神成长上。副歌从“某某向前冲”改为充满朝气的“我们是快乐的小琴童”,运用重复与排比手法,强化主题记忆点。</p><p class="ql-block"> 在歌词结构上,主歌以“音乐路上我们相逢”这样有叙事性的语句展开,副歌用“哦,加油”的口号式呐喊将情感推向高潮,实现了从宣传曲到艺术作品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3. 细节打磨与创作困境</p><p class="ql-block"> 创作过程中,我们反复推敲词句的童真度。比如用“像小鸟一样飞向天空”替代直白比喻,增添童趣与诗意。但对“风雨过后见彩虹”等熟语的调整留有遗憾,更换新词虽更贴合旋律,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流畅感。这体现了歌词创作中艺术表达与旋律适配之间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合作感悟:词曲作者要多沟通,多打磨</p><p class="ql-block"> 张文老师的倾情创作为歌曲带来新的活力,提升了歌曲的格调和内涵。她对歌词要求极高,记得与她合作《谁把蓝天当画板》时,她逐句调整情感真挚度;在这首《我们是快乐的小琴童》创作中,从段落逻辑到整体意境,提出了许多独到建议。</p><p class="ql-block"> 受她影响,我深刻认识到儿童歌曲创作不能简单简化成人化表达,而要用充满童趣的想象,将抽象情感转化为生动画面。如“拥抱蓝天,拥抱希望”的双重排比,既符合儿童语言习惯,又增强了情感感染力。</p><p class="ql-block">四、传播反思:寻找歌曲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快乐的小琴童》我也进行了纸媒投稿,甚至投到《琴童》这样名字有契合度的刊物,力求发表,但遗憾未能成功。总结起来,我感觉歌曲独立性可以,角度也新颖,这方面没有问题。但还是那些初期成人化的语言不太符合儿童特点,制约了发表。作为歌曲旋律张文老师的创作是绝对精彩无可挑剔的。歌曲虽然不适合低幼组儿童演唱,但作为少年组歌曲还是非常契合的。这首歌还是小歌手张冬晨首唱,她将自身学琴经历融入演唱,赋予歌曲独特生命力。“辛勤汗水,伴我成功”等词句在她的演绎下打动人心,歌曲在网络平台收获了很多好评,令人颇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们意识到,歌曲需要精益求精的打造,但评价歌曲也不必局限于单一的传统标准。《我们是快乐的小琴童》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传播路径,它虽不够“主流”,却真实记录了一代琴童的成长轨迹,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存在价值。</p><p class="ql-block"> 五、创作启示:探寻艺术表达的平衡点</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曲的创作伴随着诸多争议:如何把握成人化表达的边界?熟语的使用利弊如何权衡?怎样精准呈现儿童视角?我们曾尝试将歌名改为《加油,小琴童》,进行过很多探索,最终发现“快乐”才是学琴生活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这一过程印证了歌词创作的关键:在简洁与诗意、口号与内涵之间找到平衡。例如副歌中的“未来不是梦”,虽曾被认为俗套,却因贴合少年心气令人印象深刻,体现了艺术创作“雅俗共赏”的复杂</p><p class="ql-block"> 从2015年的初稿到2018年的定稿,《我们是快乐的小琴童》见证了创作者的成长。它或许并不完美,却承载着学琴群体的集体记忆;虽未登上主流刊物,却在网络世界收获共鸣。在技法与情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这或许就是艺术创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快乐的小琴童》张冬晨首唱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