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绵竹市【文旅名城】紫岩街道:穿越千年文脉与现代烟火 解锁城市文旅新体(验信息来源: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川西平原北部,一座融合千年历史底蕴与都市活力的文化会客厅正悄然崛起。紫岩街道以“诗画紫岩·烟火绵竹”为主题,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沉浸式文旅体验,为广大游客开启“十五分钟读懂一座城”的奇妙旅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触摸”历史 在古今穿梭中感悟文化魅力,广化禅院位于紫岩街道东北社区,坐落于绵茂公路旁,距绵竹市区约四公里的广和村,是一座有千年传承的尼僧禅院。在晨曦薄雾中,这座始建于北宋的禅院向世人展示着时光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广化禅院里全榫卯结构的药师殿,历经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依然巍然挺立,千手观音像的安然无恙更添一份传奇色彩。禅院内,170米碑廊如同徐徐展开的书法长卷,镌刻着王勃、苏轼等历代名家墨宝,被誉为“立体的书法史诗”。微风中,与檐角风铃共鸣,为现代人构筑了一处心灵栖居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绵竹“主城会客厅”,紫岩街道以“十五分钟品质生活圈”重塑文旅格局。在这里,你可以解锁爱上绵竹的“N”种方式,深度激活“美酒名城 画境绵竹”的城市I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我们走进了绵竹,走进了山水画间的广化禅院。在麦浪中听晨钟暮鼓,闻“广化疏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绵竹地名故事传,广化禅院位于绵竹市紫岩街道东北社区,坐落于绵,茂公路傍,距市区约四公里,是一座有千年传承的尼僧禅院。始建于北宋,根据清代绵竹县志载:广化禅院,城北十里,清康熙18年(1679) 僧通微建修,先名伏虎,后改名广化。明代重建广化院,时建大殿至今尚存。清康熙十八年(1679)僧通微重修广化院,殿前有凤尾松二株,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古钟一口。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期间,破除封建迷信,广化院佛像被毁,大殿和剩余房屋被广河村占用,1958年大炼钢铁时万历古钟被熔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8年5月12日汶川八级特大地震,广化院遭受到了毁灭性破坏,仅部份殿宇保存。地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始,2010年广化院历时三载的恢复重建工程正式开始,启动了以鼓楼,厢房,念佛堂维修加固及天王殿排危等重点工程,在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广大信众的协助下,经过三年努力终于恢复重建起了这座千年古刹,恢复了仿宫庭结构,穿榫,斗拱,天棚系等距井藻,四壁绘彩图,重建后的广化院,由红黄色砖砌围墙环绕,房顶大多铺琉璃瓦,建有照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五观堂,念佛堂,祖师堂,菩提院,六和楼等殿堂,还有临终关怀堂,碑林等建筑,并有寮房和素餐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广化禅院的山门,抬头望见天王殿前的一幅横幅,“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为实现宗教中国化方向示范场而努力奋斗!”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绵竹市广化禅院,不仅是一次访古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涤荡。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千年尼僧禅院,历经沧桑仍巍然矗立于绵茂公路旁,以红黄砖墙、琉璃瓦顶和榫卯结构的殿宇,向世人诉说着时光的厚重与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禅院最令人惊叹的,是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奇迹——全榫卯结构的药师殿屹立不倒,千手观音像安然无恙,成为当地人心中"灵验"的象征。震后重建的广化院,不仅恢复了仿宫廷式建筑群(如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更增设了佛教养老院、碑林等设施,融合了修行与公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文与自然的交响,漫步170米碑廊,王勃、苏轼等名家墨宝镌刻其间,风铃与檐角共鸣,宛如聆听"立体的书法史诗"。殿前明代凤尾松虽历经劫难,仍与万历古钟(现为复刻)共同延续"广化疏钟"的意境。清嘉庆县令李霖所题"擎钵深山,井见月波开净界"的对联,更添禅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的广化禅院,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处心灵栖居之所——晨钟暮鼓中,历史、信仰与自然在此交织,特别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更表明了中国特色,恰如其名"广化",广袤教化,润物无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