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里读父亲

stone 好奇

<p class="ql-block">父亲节里读父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九岁那年,我曾翻开《父与子》,彼时年少,字句如隔雾看花,读不懂书中的深意。却因书中流淌的诗意,爱上了屠格涅夫笔下的散文世界,那些文字美得像春日里纷飞的花瓣,轻盈又绚烂。那时的我未曾想到,多年后的父亲节,当我再次翻开这本旧书,泪水竟如决堤的潮水,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此刻,父亲已化作天际的星辰,在遥远的天堂注视着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我们总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像是急着挣脱线的风筝,不自觉地否定父亲的教诲与观念。直到岁月渐长,才读懂“生命的意义在于爱与被爱”这句话的分量。原来,我们与父亲之间,从来都不是一场非赢即输的较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本诞生于19世纪的《父与子》,在父亲节的今天,如同一块神奇的镜子,映照出无数父子间的故事。巴扎罗夫与父亲巴维尔,一个是充满锐气的“新人”,用“虚无主义”质疑一切;一个是坚守传统的长者,以温情与礼仪守护内心的秩序。这多么像现实中的我们与父亲——当我们对世俗定义的“成功”产生怀疑,向往自由的职业道路时,父亲眼中的困惑与担忧,恰似巴维尔面对儿子嘲讽园艺时的无奈;当我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用手机代替面对面的交流,父亲笨拙地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试图跨越数字鸿沟的模样,又与尼古拉偷偷研读儿子医学书的场景重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经,父亲在我们眼中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永远正确的权威。可随着时光流转,我们渐渐发现,他也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手足无措,在中年危机面前黯然神伤,在表达爱意时羞红了脸。他不再是那个高大到不可企及的身影,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的脆弱与孤独,也渴望被理解的普通人。那些因忙碌而缺席的陪伴,那些以“为你好”为名的过度干涉,背后藏着的是深沉的爱,只是爱的方式,有时被误解成了束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父与子》最动人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和解的可能。巴扎罗夫临终前伸出的手,父亲颤抖着的紧握,那一瞬间,所有因观念差异产生的隔阂都烟消云散。在现实生活里,和解或许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时刻。当父亲开始理解我们追逐梦想的决心,当我们学会尊重父亲的生活习惯;当父子俩一起修理家中的旧桌椅,为一场球赛欢呼,或是围坐在电视机前吐槽无聊的电视剧情节,这些平凡又温暖的瞬间,就是最珍贵的联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来,父亲的固执,是害怕跟不上我们成长的脚步;父亲的唠叨,是担忧我们在人生路上摔倒。这个父亲节,让我们放下改变彼此的念头,像巴扎罗夫的父亲那样,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父亲共享一杯茶的时光。无需言语,只需一个眼神、一次握手,就能让对方明白: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但我愿意带着理解与包容,陪你走过生命的每一段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