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349069</p><p class="ql-block">作者:留存岁月(李敏)</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近日,父亲的身影总在我眼前浮现。或许是因为我刚迈入古稀之年,心中难免泛起对衰老的忧虑;又或许是父亲节将至,潜意识里总惦记着与他相关的点滴。恍惚间,我开始对比他70岁时的状态——记忆里的他那般矍铄,直到95岁高龄。忽然意识到:或许正是70岁时打下的“年轻底子”,才铺就了通往长寿的路。</p><p class="ql-block"> 1994年,父亲70岁。彼时国人的养生观念远不如今日这般“盛行”,没有五花八门的保健噱头,人们大多遵循自然的活法,仿佛生命的长短全凭运气。但细想之下,人类对长生的追求从未停歇——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药,到《西游记》里悟空拜师求道,再到古代帝王的种种“长寿秘术”与道家的修行探索,无不透着对生命长度的渴望。可纵观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国人的平均寿命才从过去的36-37岁跃升至如今的近80岁。生活水平的提升、医学的进步、养生意识的觉醒,共同织就了这张“长寿网”。</p><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父亲的长寿其实“出乎意料”,家族中并无长寿基因(爷爷奶奶都未活过60岁),他早年在农村过着清贫日子,营养匮乏;战争年代随部队行军打仗,生活更是颠沛无序。但回头看,他的长寿却藏着诸多“情理之中”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悉心照料是首要功臣。 父亲一辈子几乎不沾家务,70岁后更是被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他牙齿脱落,母亲便将饭菜煮得软烂,独创了“鸭子食”——把蔬菜肉类切碎,既保证口感又便于消化,那份用心至今让我动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的饮食习惯自成一套逻辑。 每天必吃西红柿拌糖,连汤汁都要喝光;早餐雷打不动用热奶或豆奶冲鸡蛋、泡蛋糕,满满一杯下肚,蛋白质与碳水的能量就此补足。有趣的是,他的饮食偏好与现代养生观似乎“相悖”:每天大量吃糖——喝奶要加糖,吃点心要选甜口,连水果糖都不离手;还保持着喝小酒的习惯,直到90岁仍能每晚喝一瓶啤酒。不过,当海鲜配啤酒引发痛风时,他也能果断停酒、配合吃药,这份对身体的“警觉”与“妥协”,透着朴素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运动是他刻进骨子里的习惯。 年轻时行军打仗练就的“铁脚板”,到老也没闲下来:91岁时还能独自步行到人民大街散步;象棋桌前更是常客,棋艺精湛的他靠这个爱好锻炼着大脑。他还自创了一套床上操,从面部按摩到揉腹、踢腿,样样不落;坚持用凉水洗脸洗头半小时,脖子上总搭着湿毛巾,甚至枕着湿毛巾睡在玉石枕头上——这看似“反常识”的习惯,他却坚持了后半辈子。此外,热水泡脚也是他雷打不动的睡前仪式。</p> <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他从不被体检指标“绑架”。直到离世,我们都不知道他的血压、血糖等具体数值,也从未见他吃过降脂、降糖药。神奇的是,他一生几乎没被腰疼腿疼困扰过,这些年我常常琢磨:或许正是这份对身体的“信任”与“顺应”,让他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已有7年了,但他和母亲的生活点滴早已成为我生命的底色。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做人的品德与处事的原则,更用一生的活法告诉我:养生从不是苛责的戒律,而是接纳身体、顺应本心的智慧。如今我接过他的“长寿密码”,也想试着在古稀之年,走出属于自己的从容余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