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编辑:霜(淑娜) <p class="ql-block">延安宝塔山,在我年少时就非常向往,因为在我小时候就常听父亲和我讲述延安的故事,讲述他1938年做为革命的抗日知识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故事和经历。今年5月,和先生自驾来到了向往己久的红色摇篮延安,</p> <p class="ql-block">到了延安我们就一路朝着宝塔山的方向前行。当我远远望见巍巍宝塔山时非常的兴奋,因为我们儿时课文中对延安宝塔山的描述和不少歌颂延安的歌曲中,都将宝塔做为革命的红色摇篮来赞扬。延安不仅有父亲当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个启蒙学校抗日军政大学,还有这当年父亲常提起宝塔山。</p> <p class="ql-block">远眺宝塔山</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摘录了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的一段文字:“经过几天的行军:到达延安城北的延河北岸的营房,住下后再确定下一步整编及住处、准备教学等。在此闲了一段时间,约几位同学去参观,第一个参观点就是宝塔山,塔并不太高,周围长满野草没有通畅的道路,但它的名声不小。当时“延安颂”把它唱的更是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纪念馆拍摄下的当年延安宝塔最原始照片。</p> <p class="ql-block">岭山寺塔,又名延安宝塔,古称丰林山塔、嘉岭山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宝塔山上,是延安革命遗址的组成部分,也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成为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延安宝塔(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七六六年至七七九年),宋仁宗庆历年间(一零四一年至一零四八年)重建,金世宗大定九年(一一六九年)和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一六零八年)曾予以修葺。</p> <p class="ql-block">宝塔高四十四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塔基周长三十六点八米,辟有南北二门,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北门内有阶梯,每人十元即可登临塔顶。遗憾的是,此塔超过六十岁以上者谢绝入内登塔,说是因为安全考虑。</p> <p class="ql-block">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1956年8月6日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1984年、2014年先后进行全面维修保护。</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上有一口四百年的古钟,该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铸造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原悬挂于清凉山顶的太和道观内。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处将其移至宝塔平台,作为报警计时用。据说该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至5公里。</p> <p class="ql-block">明代铁制洪钟</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次亲临延安并登上宝塔山后,让我自幼就对宝塔山的映像与概念有所改变,因为如今的延安宝塔山已不同当年,它完全就是做为一座宋代文物古迹在此展示。</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途中,看到一院口立着一块写有延安革命旧址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大礼堂边上的介绍中了解到,延安大礼堂原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兴工于1941年2月,竣工于当年10月。礼堂落成后,曾在此召开过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第二次会议,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边区职工代表大会,延安大学重新开学典礼,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大会,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1956年5月,谢觉哉同志重访延安,题写了"延安大礼堂"五个大字被镶嵌在正面门额。</p> <p class="ql-block">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也是我向往许久的地方,因为1938年,父亲就是从这里走进延安抗大的。</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原始资料中的抗日军政大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抗日军政大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在此摘录父亲回忆录中的一段文字:“到延安后,我们常过河到延安街上逛逛,弯弯曲曲的小路,不大的店面大多是各种合作社。一次和几位同学上街玩,非常幸运见到毛主席也正好在逛街,身边跟着几个穿便衣的随行人员,当年延安街上的群众见到毛主席都不感到惊奇,如同见到一般路人和熟人一样。毛主席到各合作社站站问问,穿的衣服和常人一般,只是头发留的比较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好奇的跟着毛主席仔细端详了一会,觉得毛主席非常庄重和善,和上了点岁数的中年人一样、大家内心顿时对毛主席油然而生地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认定毛主席是一位可信赖的中老年人。这一次的偶然相遇,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年轻和纯洁的心灵,更加坚信加入共产党跟着毛主席这条路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带着崇敬与瞻仰的心情走进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仔细地阅读着关于1938年抗大第四期的有关资料,因为父亲是在1938年做为革命的青年学生,走进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在此我将在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中关于抗大的一些展示资料拍摄并摘录,以便更好的记忆在那特殊的年代中,父辈们抗日的坚定决心与革命信念。也为弥补父亲在暮年时一直想回延安看看而因身体原因不能如愿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救亡图存建立抗大</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创办了红大,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移驻延安城,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总校在近十年的办学中,数易校址,共办学8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p> <p class="ql-block">黄河之滨</p><p class="ql-block">群英荟萃</p><p class="ql-block">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1935年又向华北进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为培养军政干部,保证军队发展和战争的需要,1936年6月1日红大在瓦窑堡开学,后随党中央移驻延安。无数的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走进抗大,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光荣使命</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下 淬炼灵魂 </p><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城,红大随之移驻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大批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为培养军政干部,迎接革命高潮创造了良好条件。</p> <p class="ql-block">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抗大考察后在《西行漫记》中写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p><p class="ql-block">-﹣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p> <p class="ql-block">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p> <p class="ql-block">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父亲当年也是其中一员。</p> <p class="ql-block">以下摘录了父亲在回忆录中的一段文学:“最难忘的是在延安河北岸抗大驻地的大操场上,毛主席给我们作报告的一次场景,当时各个学校的学生数千人,王明也到场了,当毛主席下车进入会场时正好经过我们这个队的一侧,年纪大点的同学都准备好了小本子,伸过去要求毛主席签字,毛主席随手签完一个就向主席台急走几步,当时幸运的得到主席宝贵签字的没几个,大多数伸手的人都落空了,我和同乡伯恭等个子小年纪小,又没有遇到过这种场面没有准备,所以错过了这次良机”。</p> <p class="ql-block">父亲还在回忆录中写道:“毛主席到主席台后,稍坐一会即点燃香烟,开始给我们作报告,主席讲话声音很宏亮。在演讲中给我们说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报告内容主要是动员延安军民开荒种粮、克服困难、军需民用,减少边区人民负担”。</p> <p class="ql-block">抗大纪念馆中的历史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抗大抗大越抗越大</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开始,随着大批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抗大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员数量进一步增加,一大批有志气、有理想、有创造能力的军政干部迅速成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p><p class="ql-block">抗大第四期至第五期前半期组织机构表(1938.4-1939.6)</p><p class="ql-block">教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p><p class="ql-block">校长:林彪</p><p class="ql-block">副校长:罗瑞卿</p><p class="ql-block">教育长:许光达</p><p class="ql-block">秘书长:欧阳毅</p> <p class="ql-block">1938年大批知识青年蜂拥而至,抗大决定"随到随编队"。这一期成为抗大的"黄金时期"。父亲就是1938年做为抗日爱国知识青年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延安的。</p> <p class="ql-block">抗大第四期开展了突击队员运动,掀起来了学习竞赛革命高潮。"向学习突击,向工作突击,向生活突击。""突击向前!突击向前!我们要做一个突击队员"的歌声响彻全校。运动中有520名同学获得了突击队员的光荣称号,大批青年入党。入校时4655人,仅有党员530人,毕业时党员增加到3304人。</p><p class="ql-block">父亲就是在抗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抗大第四期学员于1938年8月、12月分批毕业。图为第一、二大队学员举行纪念八一及毕业典礼。</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抗大讲话:造就成千成万的铁的干部</p> <p class="ql-block">抗大这个学校就是创造铁军骨干的学校,没有这样的学校来创造铁军的骨干,就不能把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队变为正规军,把正规军变为抗日铁军,就不能战胜日寇。</p><p class="ql-block">-﹣彭德怀在抗大总校第六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40.4.15)</p> <p class="ql-block">当年抗大毕业生奔赴抗日战场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报名到敌人后方去,校方又开大会动员并举行了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只等出发了,全队没走几个同学,统统报名到敌后去了。每个同学的抗日情绪非常高,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每个人的精神面貌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要学一个达到及完成这种政治方向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必须得有这种作风才能达到及完成以上的政治方向</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杭大应当学习什么?》1938.4.9</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政治铸魂</p><p class="ql-block">服务抗战</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和1939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办学宗旨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第一次答了无产阶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军队中应创建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创建学校的重大课题,阐述了军事院校办学治校的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问题,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院校建设和军政人才培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p> <p class="ql-block">抗大的教育方针</p><p class="ql-block">抗大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决执行毛泽东提出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造就了大批革命的、进步的学员,他们始终走在民族解放的最前例。</p> <p class="ql-block">加强党的领导</p><p class="ql-block">抗大总校于1938年6月颁布的《组织条令》明确指出:"本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施国防教育,创造具有高度民族意识的忠实于国家民族与社会解放事业的抗日军政干部,争取抗战胜利及实现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30日,抗大召开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政治部发布了《为实现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予我们的任务而斗争的决议》。</p><p class="ql-block">抗大学习贯彻六届六中全会的任务</p><p class="ql-block">(1)深入六中全会决议的传达学习和讨论;</p><p class="ql-block">(2)坚决以培养更多更好地抗日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拥护</p><p class="ql-block">六中全会;</p><p class="ql-block">(3)改善与加强教育工作,提高教学的效能;</p><p class="ql-block">(4)加强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5)提高干部的学习和工作能力;</p><p class="ql-block">(6)正确地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p><p class="ql-block">抗大政治部《为实现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予我们的任务而斗争的决议》(1938.11)</p><p class="ql-block">抗大第四期成立了党务委员会,张际春任总校政治部主任兼党务委员会书记。</p> <p class="ql-block">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p><p class="ql-block">在艰苦环境中磨炼</p><p class="ql-block">抗大学员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住窑洞,吃小米,露天上课,上山打柴,既磨炼了革命意志、也培育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吃饭是大锅饭,开始连饭堂的棚子都没有,几口大锅煮的是面疙瘩,大的像小拳头,有时就是连麦皮一起吃,里边加点盐,有时连盐也没有,吃馒头就更少了,一个班一桶,有时没吃饱就没了,尤其遇到下雨连雨水也一起吃下去”。</p> <p class="ql-block">抗大学员露天上课</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回忆录中写道:“已来的各队相继开课了,上课是不分班次的,即“上大课”近千人集合在野外的场地,不管下雨日晒,一坐就是三个小时以上,有钱的做个小凳子,有的就坐在湿地上,连个破石头也难找到,我自己编了个坐垫子,有一寸多厚,就这样坐到毕业”。</p> <p class="ql-block">学员们自带凳子去上课。</p> <p class="ql-block">抗大的校风</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教职员工和学员之间,团结友爱,亲密无间,过着集体化、战斗化的军事生活,处处洋溢着革命的乐抗日干部。观主义精神。后办学,吸收和培养更多的抗日干部。</p> <p class="ql-block">抗大的教学</p><p class="ql-block">原则和方法</p><p class="ql-block">抗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和"启发式"、"研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培养造就了大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栋梁之材,使抗大闻名全国、享誉世界。</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除浴窃诊</p><p class="ql-block">随着抗战形势的迅猛发展,各抗日根据地急需大量干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抗大分校,相继在陕北、华北和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了14所分校,五所陆军中学,一所附设中学。他们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到处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抗大精神</p><p class="ql-block">光照千秋</p><p class="ql-block">革命熔炉,将星摇篮,抗大英烈,忠魂永存。抗大在教育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抗大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全军各院校以继承和弘扬抗大精神为己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p> <p class="ql-block">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到延安参观的人们,所以十分注意去看抗大,我想不外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抗大的革命与进步,是因为它的职员教员与课程是革命的进步的,又因为它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没有这两方面的革命性进步性,抗大决不能成为全国与全世界称赞的抗大。</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抗大三周年纪念》(1939.5.26)</p> <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虽然有点长,但它们却是革命先辈们当年为打败日本鬼子和解放全中国而做的实实在在的艰苦奋斗的历史记载。细细读来,想必一定会给你的心灵带来震撼。</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后,我们又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站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仰望庄严肃穆的建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影像资料,以及还原的历史场景,全方位、立体式地向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艰苦斗争历程和伟大革命精神。</p> 杨家岭 <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遗址坐落在延安杨家岭南侧山根下,1939年开始修建,于1942年竣工落成。 中央大礼堂长35米,宽30米,可容纳千余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至6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七大历时50天,参会代表755名,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认真总结党成立24年的经验,制定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选举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委员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内侧</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纪念馆拍摄下的一幅当年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的合影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中毛主席骑过的小白马标本</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纪念馆后,我们又来到杨家岭革命领袖们的故居,触摸着斑驳的墙壁,凝视着简陋的陈设,更是深刻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毛泽东由凤凰山麓移住这里。在此期间,领导了延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制定了度过抗日难关的十大政策。写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在接见中央党校学员时,指出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为了克服物质困难,他以身作则,开荒种地,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由此移住枣园。</p> <p class="ql-block">杨家㱓毛泽东故居</p> <p class="ql-block">这副摆在毛主席故居前不远的一副石桌櫈,是当年毛主席和斯诺谈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朱德太行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后住在这里,协助毛泽东领导抗战,着重抓了边区的经济建设。他视察工厂,踏勘荒沟,提出了经济发展规划,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等文章,指挥359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政策",使其成为"发展经济的前锋"。</p><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由此移住王家坪。</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朱德故居</p> <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周恩来由重庆回延安后住在这里。后因骑马意外受伤后前往苏联治疗。1940年3月返回延安,随后前往重庆,继续主持南方局的工作。1943年7月,再次离渝返延。当时,正值延安整风运动转入党的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的阶段,他在中央党校作了《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参加了六届七中全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周恩来故居</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又来到枣庄,参观了当年革命领导人在枣庄时的故居等。</p> <p class="ql-block">枣庄朱德故居</p> <p class="ql-block">枣庄周恩来故居</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枣庄居住和工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故居</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到这里。在抗日斗争向国内解放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头,他肩负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的重任,协助毛泽东处理军机大事,签发了《命令冈村宁次投降》等指示、命令。1947年元旦,发表《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的广播词。</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由此撤离延安。枣林沟会议后任中央工委副书记,前往华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p> <p class="ql-block">院中有一石刻棋盘,工作之余常与工作人员对弈。年届六旬不觉老,被人们誉为"青年领袖"。</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当年革命领袖们的故居后,让我对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些狭小昏暗的窑洞,简陋的桌椅床铺,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革命情怀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心中装的全是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却唯独没有自己。这种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此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作风,更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此次延安之行,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激励着后人们在今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让延安精神永远留传。</p><p class="ql-block">此美篇谨向革命老前辈致敬!</p><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霜(淑娜)原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