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癸卯年清明探访南唐二陵(旧作/刘争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冷风轻乍起,</p><p class="ql-block">春染万花丛。</p><p class="ql-block">云掠千峰岭,</p><p class="ql-block">烟凝古冢空。</p> <p class="ql-block">南唐二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麓,为五代南唐烈祖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世宗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p><p class="ql-block">钦陵规模较为宏大,陵墓上部有一圆形土墩,长约21.5米,宽10.5米,高5.3米。墓道长19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个侧室。顺陵全长21.9米,宽10.1米,高5.4米,也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八个侧室,全部为砖结构,其建筑形制与钦陵大致相仿,但规模略小。经过发掘,南唐二陵共出土遗物近600件,其中以刻字填金的玉质“哀册”最为珍贵,它记录了封建帝后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据。南唐二陵是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发掘的陵墓,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掘的最大最古老的帝王陵寝。</p> <p class="ql-block">南唐升元七年二月二十二日(943年3月30日),李昪在升元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十一月,李昪被安葬于永陵(钦陵),谥号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p><p class="ql-block">北宋建隆二年六月二十八日(961年8月12日),李璟于长春殿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于顺陵。1950至1951年,南唐二陵由南京博物院组织发掘,并由曾昭燏主持编写了《南唐二陵发掘报告》。</p><p class="ql-block">南唐二陵发掘后,就地保护。1956年、1962年、1981年南京博物院先后三次对南唐二陵墓室、下水道等进行维修加固,采取防潮措施。</p> <p class="ql-block">曾昭燏,(1909年1月27日——1964年12月22日),是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中国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为了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终身未嫁,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1964年12月在南京灵谷寺跳楼自杀。</p> <p class="ql-block">曾昭燏,清宣统元年正月初六(1909年1月27日)生于荷叶万宜堂,是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父亲曾广祚,清县学附生,江苏候补道。大哥早夭,二哥昭承,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在国民政府任职;三哥昭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教育部副部长。</p> <p class="ql-block">宏觉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镇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宏觉寺背依牛首山,面对云台山,左右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绝佳。山南麓就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p><p class="ql-block">宏觉寺是金陵名刹,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司空徐度所建,原名为佛窟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改名,为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宏觉寺吃斋饭</p> <p class="ql-block">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唐末代君主、诗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p><p class="ql-block">李煜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后改封吴王,入住东宫,奉命监国。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李煜继位,继续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李煜即位以来,广建寺院、普度僧尼,浪费大量资财。在这一时期,外有北宋虎视眈眈,内则财政开支紧张。他虽然实行过某些轻赋宽刑的仁政措施,却不能持之以恒。其推行的货币改革,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激化。</p><p class="ql-block">开宝七年(974年),宋军大举征南唐,李煜虽坚持抵抗,仍在开宝八年(975年)兵败投降,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在汴京去世,追赠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p><p class="ql-block">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作前期大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则追怀故国,感叹身世,写出另一境界。语言清新洗练,感染力强,李煜由此被称为“千古词帝”。其词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词与李璟的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