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尽青山飞 太仓邑立星月垂

沉默是金

<p class="ql-block">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举措便是:自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在这个承载着传承与守护使命的特殊节日里,我们相聚在太仓南郊科教新城曲圣魏良辅十年磨一剑、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圣地,共同迎来"2025年文化遗产日良辅昆曲雅集"活动!</p><p class="ql-block"> 今天,来自江苏 苏州、昆山、上海等地的曲友们跨越地域,汇聚于太仓科教新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演播大厅。每一位曲友都怀着对昆曲最深沉的热爱,以最饱满的姿态,将内心对这门千年艺术的深情,化作婉转唱腔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当丝竹声响起,那水磨腔特有的软糯缠绵,仿佛带着时光的韵味流淌而出,曲友们的嗓音或清丽悠扬,或醇厚深邃,一唱三叹间,尽显昆曲“婉丽妩媚、一唱三折"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舞台上三位才华特别的身影--年仅六岁的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唱腔里满是纯真与灵动,虽然稚嫩,却丝毫不怯场。他眉眼弯弯,唱到动情处,脸上洋溢着专注而陶醉的神情仿佛小小的身体里藏着巨大的艺术能量,将昆曲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种下。而二位85岁高龄的曲友,虽已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他一开嗓,沧桑而富有韵味的声音瞬间将大家带入戏中,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在诉说着对昆曲的执着与热爱,唱念做打间,尽显岁月沉淀的从容与优雅,那是几十年如日浸润在昆曲艺术中才右“风采。</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镜头,一同领略这些满怀热忱的曲友们的风采,感受他们与昆曲之间那份动人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  舞台之上,更有一株“奇葩”惹人驻足--六岁男童虎头虎脑登上戏台,稚气未脱的脸上,缺了几颗门牙的笑容格外俏皮。当他张口唱起《孽海记·下山》【赏宫花】时,漏风的咬字非但不减韵味,反而为表演情思添了几分天真烂漫。他摇头晃脑的模样,配合着时有时无的气声,像极了初春枝头摇晃的新芽,倔强又鲜活地绽放着对昆曲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舞台之上, 还有二位翘楚老先生, 85岁高龄的二位老曲家一袭长衫,恍若从旧时光中走来的画中人。银发在灯光下泛着柔光。一曲《天下乐·嫁妹》【石榴花】起,他苍劲的嗓音如陈年佳酿,字字含情,声声带韵,“雁帛鱼书,未见半张纸”的悲怆从喉间溢出,布满岁月痕迹的面庞随着曲调起伏,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微微领首,举手投足间皆是戏,仿佛将一生对昆曲的痴与爱,都化作了这曲中千回百转的情愫,让在场众人不禁感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p> <p class="ql-block">  “扬子江尽青山飞,太仓邑立星月垂。”这方灵河沃士,曾孕育郑和下西洋的壮阔,亦滋养着昆曲六百载风华。今日恰逢文化遗产日,我们相聚于天镜湖畔,正应了诗人所咏“科教新城嵌明珠,丛林环抱水涟漪”,这一湖澄澈,恰似映照文化传承的明镜。</p><p class="ql-block">  “水磨腔调古,百戏祖庭尊。”昆曲自太仓发源,经魏良辅十载创制水磨腔,终成“官腔正声”。如《水调歌头》所赞:“莺啭花堤柳浪,吐字珠翻冰刃”今日曲友雅集,正将这婉转清音再度唱响。“百戏之先乃昆腔,美词丽句入宫商。"愿今日这场良辅雅集,能让这浸润着太仓文脉的昆曲清音,如天镜湖水般,在岁月长河中,永远流淌着“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雅致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  全体曲友在科教新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牡丹亭台前合影</p> 彩妆组曲友留影 <p class="ql-block">摄制:沉默是金</p><p class="ql-block">地间:2025·6·14</p><p class="ql-block">地此:太仓科教新城(南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