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p> <p class="ql-block"> 广武古城始建于辽金时期,为雁门关山前防御据点,现存城墙主要为明清修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辽代古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 偏关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防御体系。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 宁武关 、 雁门关 合称“中华三关”。</p> <p class="ql-block"> 老牛湾是黄河入晋的起点。黄河南下,在此回环转折,形成一个完美的一个弯环。民间相传,古代黄河泛滥,太上老君牵青牛犁地让大水改道。当青牛看见明灯山上亘古不灭的明灯时,受惊转头, 在大地上犁出这道神奇的大湾,神奇的传说为老牛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实际上是受黄河水流侵蚀和风蚀双重作用形成的曲流。弧形峡谷以优美的曲线成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融汇了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特征,共同绘就了河声岳色的壮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 牛湾古村三面环河,四围峡谷峭壁,村民们因地制宜,铺的是石板路、垒的是石砖墙、盖的是石屋石窑洞,处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山西偏关乾坤湾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的黄河天然景观,因其独特的太极图形状被《中国国家地理》称为“百里长峡中的最美回环”,其蜿蜒形态从空中俯瞰呈太极图式地貌特征,融合了自然奇观与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汾河源头位于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由汾源灵沼、雷鸣寺、楼子山等组成。 据《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黄河)”,《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北管涔山”。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发源于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汾源和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了巨大贡献,汾源是三晋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源头有一水塘,塘上石壁刻有“汾源灵沼”四个大字,壁上雕有龙头,龙口中喷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雷鸣寺,魁星阁挺立楼子山上。汾河源头是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寻根感恩之处,其水之纯净甘醇、景之优美别致,自古享有“三晋第一胜境”之美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芦芽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历史,是世界中纬度中山(海拔1000米—3500米为中山)地区最大的冰洞。,在冰洞中可以看到冰的杰作:冰钟乳、冰笋、冰柱、冰瀑和冰花等等,</p> <p class="ql-block"> 悬空村的历史背景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这个古老的村落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尉迟敬德庙是为了祭奠大唐开国元勋,一代名将尉迟敬德而修建。</p> <p class="ql-block"> 崇福寺,古名林衙院,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p><p class="ql-block"> 崇福寺崇福寺弥陀殿的“金代五绝”包括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和琉璃脊饰,这五项艺术与建筑成就集中展现了金代工艺的精湛水平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匾额:主殿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原物,匾额历经八百余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字体遒劲有力,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金代木构建筑匾额实物。</p> <p class="ql-block">塑像:殿内佛坛供奉的九尊彩塑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核心,四尊胁侍菩萨和两尊护法金刚分列两侧(由于拍摄技术有限无法拍全)。塑像造型饱满,虽经明代重妆,仍保留金代雕塑的庄重风格与细腻技法。</p> <p class="ql-block">壁画:墙壁上绘有345.75平方米的金代水陆壁画,采用红绿色调与沥粉贴金工艺,构图恢宏。内容以佛说法图为主,人物造型慈祥生动,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代寺观壁画群。</p> <p class="ql-block">雕花门窗:前檐的15种雕花隔扇门以《营造法式》为范本,棂花图案包含双交、四交、六交等结构,形成斜方格、团花等样式。这些门窗是中国最早的格子门实物,展现了金代木雕工艺的极致水平。</p> <p class="ql-block">琉璃鸱吻:殿顶的琉璃鸱吻高逾3米,黄绿釉色鲜艳夺目,武士脊饰造型雄健。这些构件不仅是建筑装饰精品,更是金代琉璃烧制技术的代表,其规模与完整度在同期建筑中罕见。</p> <p class="ql-block"> 代州文庙又名孔庙、学宫,是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庙宇。创建于唐代。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因战事被烧毁,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知州李元凤倡议捐款重修,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竣工,形成了占地15000余平方米的古典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边靖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成化七年(1471)被焚,后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 边靖楼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高悬巨匾两块,“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楼身壮丽,梁架精巧、斗拱规整,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巨构。边靖楼一共三层,第一层为屯兵处,第二层为官办处,第三层为瞭望处,可北望雁门关,南俯滹沱河。 边靖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也是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式建筑,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挂有“雁门第一楼” “万里长城第一楼”“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p><p class="ql-block"> 1947年秋叶剑英元帅赋诗:“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代州钟楼始于建年代明洪武年间,是山西省代县现存明代军事预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与边靖楼共同构成明代军事防御系统,通过钟声传递雁门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育王塔俗称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坐落在代县人民政府院内,是中国十九座被佛教界尊崇至极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当中位置最北的一座。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p> <p class="ql-block"> 代县武庙始建于元代天历二年(1329年),为供奉关羽的庙宇。该庙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包含庑殿顶关帝殿、牌坊、春秋楼等特色建筑,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 走西口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山西、陕西、河北等地民众迁徙至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地区谋生的移民运动,其中山西人占比最高、影响力最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