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谓公冶长:可妻也…</b></p> <p class="ql-block">【原典】</p><p class="ql-block">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进过牢狱,却不是他的罪过啊。”就把女儿嫁给了他。</p> <p class="ql-block">公冶长(公元前519-前470年),又称公冶氏,名为长,字为子长、子为芝。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是孔子的女婿及其弟子。《论语》中提及一次。他出身贫寒,却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深为孔子所赏识。“七十二贤”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他终生治学不仕,鲁君多次聘请他为大夫,他都辞而不应,致力于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士。</p> <p class="ql-block">孔子怎样选女婿?一不选钱财,二不选地位,三不选门当户对,而是注重被选者的人品本身:虽然在坐牢也没关系,因为那是由于冤假错案 而坐牢,不是他的罪过。由此看来,嫁给摘帽右派分子也好,嫁给由于其他原因遭迫害受打击的人也好,都是符合圣人的标准的。至于门不当户不对, 不是大款,不是高干子弟等等,都更不是所应计较的问题了。圣人行事,平常之情。你我凡夫俗子不是更应有这一份素心吗?</p> <p class="ql-block">本篇都是谈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论语》编者将此篇放在前四篇: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的后面。孔门的教育,着重于如何为人,知人物之贤否,行事之得失,即所学之实证。孔子千古大圣,而其择婿条件,极为平易。学圣人亦当在平易近人处。编者以此章为本篇之首,亦有深义,学者其细阐之。</p> <p class="ql-block">孔子对公冶长评价很高,羊把女儿嫁给他,说明公冶长人品好,正直具备仁德之心。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从对公冶长的评价,可以看出孔子的为人。弟子有罪被惩罚,但并不影响孔子对他的正面评价,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对公冶长做了较高的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这说明在孔子的心里自有一个是非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与既定的标准不同,孔子在这里教给我们的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我们在思考时,不以他人的标准为标准,无论这个他人是谁,是个人还是大众。我们内心自有判断的尺度,一旦确定不用计较世俗的眼光,不避嫌疑,能做到不避嫌。证明自身立身正大。“避嫌之事,贤者不为,况圣人乎”,凡人为什么要避嫌。程子说,“人避嫌者皆内心不足”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做到内心充盈,立场坚定,光明磊落,无须避嫌。</p> <p class="ql-block">公冶长第五篇共28章,内容以评论历史人物为主。告诉弟子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修仁德之心,孔子对“仁”的要求相当高,绝不轻易以“仁”许人,告诉弟子要做正直,有原则,有立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学习者,修练完善自己,以达到“仁”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