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打开微信,铺天盖地的短视频提醒着,今天是父亲节。一部分是煽情式地烘托父爱的深沉,一部分是记录式的,晒出自己的父亲或者相关的“段子”,也有评说式的,对比着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气氛的不同,逐渐简略,幽默,却也照见现实。这些节日原本都是“舶来品”,因为商业价值的需要,在中国变得流行。相比之下,父亲节的影响力差得远。有网友说,这是因为父亲在中国家庭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p><p class="ql-block">我的记忆中,我家也是母亲节过得隆重,父亲节轻描淡写。今年,是父亲离开我的第七年,母亲在的日子里,我对父亲的离世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而今年,伤感如洪水,特别地想念他。从五月份的母亲节到六月份的父亲节,思念与日俱增。“父爱如山”在思念中具象化……</p><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一个视频博主发动网友识别父亲临终前留给他的几个歪歪扭扭重叠在一起的“天书”。经过很多网友帮助辨认,据说是“不要难过,我想你坚强”。此刻,我确信,它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记得,父亲小脑萎缩后,说话越来越不清晰。这对于表达能力极强的父亲来说,是极大的痛苦。因为表达不清,父亲变得沉默,不再和老同事聚会,也常常因为我们不能领会他的意思而暴怒。我随便一句安慰他的话,“说不出来,就写下来”。他真的开始写。每次我回家,他都把他写的一篇篇文字给我看。我鼓励他,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我来整理。老头儿居然真的一张纸接着一张纸写他的经历。他的第一张纸上写的他四岁丧母的经历,我整理并打印出来,念给他听。七十多岁的老头儿流泪了,哭得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之后的日子,爸爸仍在不停地写。每次我从妈妈家临走时,老头儿都会塞给我一张纸,叠得整整齐齐的,嘴里很费劲地蹦出几个字“回家看”。我笑,“这里都是秘密哈!”妈妈也笑,“只有你二丫头是亲人哈……你爸就认你……”</p><p class="ql-block">写字,成了父亲与家人的重要沟通方式,后来变成唯一的方式。因为,他喝水都开始容易呛着,说话更是困难,他除了笑就是哭,笑其实也是哭,哭着哭着又笑了。</p><p class="ql-block">那时,爸爸的思路是清晰的。他的纸条都是以第一人称,对我说的话。记得其中一张纸条上写着“我存的戏曲磁带光盘留给你,存折给你姐。”我读给妈妈和姐姐听。我们都笑的不行了。老头儿自己也笑,笑着笑着又哭了。我逗他,“爸,咋给我的都是不值钱的东西,存折给我姐呢?”妈妈说“你爸觉得他那些磁带给你姐没用,只有你愿意留着。”……多年以后想起,心里有些遗憾和酸楚,也许我不该逗他,他喜欢戏曲,既会唱又会拉胡琴,或许他觉得那些同样是珍贵的吧!</p><p class="ql-block">欢笑,随着他病情加重变为苦笑。上天连他写字的沟通方式也剥夺了。他的字迹开始辨认不出。偏旁部首上下、左右都是反的,越来越多的错字白字,词不达意、语义混乱。开始,我能猜出他的意思。逐渐地,我们都猜不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的字根本不认识,</span>文字成了“天书”。看不懂,也就渐渐不看了,我只是照例收起来,带回家,放在抽屉里。</p><p class="ql-block">直到爸爸走后,我一张张拿出来,已经不忍再看。只留了一张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也许,大多数父亲都是如此,在家庭中话最少,存在感最低,有时会招人烦。也许是父亲承担着托举整个家庭的责任,所以,注定他们总要在最低处吧。他在的时候,我无感,他走后多年,我才品出滋味。</p><p class="ql-block"> 2025年父亲节,第一次记录我的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