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那些年,岁月沉淀的铁路记忆……(北疆24年)

落叶🍂思绪

<p class="ql-block">  泛黄的相册页在指尖颤开时,时光宝盒正以尘埃的弧度缓缓启封。1994年的6月,风还带着北疆戈壁的粗粝,我攥着调令站在奎屯电务段的红砖房前,初入信号中修队时,孙队长的笑脸如戈壁清泉般清亮。他握着我的手详细讲解队里的工作规程,每一个技术要点都裹着北疆的干爽空气,沉沉地落进我心里。</p><p class="ql-block"> 此前在南疆铁路鱼儿沟电务段中修队的四年戈壁岁月,早已将配线技艺锻造成深埋的胡杨种子。如今这些种子终于抽枝展叶——轨道电路配线时,我总习惯先在脑海里复现电路图册的脉络,让每一根导线都沿着技术标准的轨迹延伸;信号机登高作业前,必对安全带进行三重检查,金属卡扣扣合时的"咔嗒"声,是刻进肌肉记忆的安全韵律,如同驼铃在戈壁滩上敲出的固定节拍。那些在风沙中打磨出的严谨习惯,终将成为我职业生涯最坚实的轨枕。</p><p class="ql-block"> 此刻相册里的工装照还泛着机油光泽,那些在风沙中锻打的严谨,早已化作职业生涯里最坚韧的轨枕,让每一步前行都踏在岁月夯实的路基上。</p> <p class="ql-block">  在信号中修队配线工班担任工长的岁月里,每年四个站的中修任务如同刻在记忆里的坐标。每日清晨,我们背着印有"奎电"字样的工具包,行走在覆着薄露的轨枕间。枕木间的草虫振翅惊飞,翅膀上的露珠折射着戈壁清晨的微光,宛如撒落的碎钻在晨风中轻轻颤动。</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精河站那个七月的三伏天,烈日将钢轨炙烤得蒸腾着蜃气,空气里弥漫着道砟被晒得发烫的气息。我们蹲在1DG送端轨道箱旁更换配线,汗水砸在道砟上,瞬间洇开一朵朵白色的盐花。当通电后,轨道电压指针停滞在零值,继电器如同沉睡的昆虫般纹丝不动。在确认是室外故障点后,离天窗开通仅剩30分钟,我们迅速用万用表在变压器上查找原因。终于,在轨道变压器内部发现那截脱焊的铜线——在细如发丝的断点上,微弱的光线仿佛也在此处断裂。立即启动预案把备用的轨道变压器更换上,瞬间新配线在余晖中泛着琥珀色的光泽,宛如一条凝固的光带。紧接着,继电器"咔嗒"一声吸起,室内盯控人员喊道:“1DG故障恢复,电压正常”。那声响穿透热浪,比任何蝉鸣都更让人心安,仿佛是整个铁路系统重新焕发生机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  记得沙泉子站那个狂风大作的午后,沙泉子进站信号机机构被大风刮至倾斜。向段调度指挥中心、车间报告后,立即启动信号设备应急抢险预案。我们中修队接到抢险命令后,携带工具材料迅速赶赴沙泉子站,完成高柱信号机配线前期准备工作——核对设计图纸、检查配线器材绝缘性能、确认工具状态良好。</p><p class="ql-block"> 天窗修命令下达时,风力已达5级。我将安全带扣在信号机柱专用安全环上,背着装有端子排、绑扎带、万用表的工具包开始攀爬。下方的工友攥紧安全帽大喊:"注意安全带锁扣!风速超过安全值立即下撤!"风灌进领口,我却攥紧镀锌铁架回应:"这架信号机还要给列车指引进路呢!"</p><p class="ql-block"> 登上机柱作业平台后,首先用扭矩扳手确认各固定螺栓扭矩符合要求,随后展开配线工序:将预制好的塑料绝缘导线从电缆盒引入机构内部,每间隔150mm用尼龙绑扎带固定成整齐的线束。当用剥线钳剥除导线绝缘层时,刀刃与导线保持45度角,确保芯线无损伤。当最后一个端子帽旋紧在接线柱上时,暮色中的信号机机构重新昂起头颅。试验人员确认灯光显示正常的那一刻,风仍在呼啸,而我的掌心还留着端子排的金属温度。原来每一盏信号灯光的背后,都是铁路人用标准化工序织就的安全屏障,是对"信号无小事"这五个字最朴素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五年光阴在中修队的轨道与配线间穿梭成河,谁能数清掌心换过多少架信号机配线的容颜,工具钳下重生过多少处轨道电路配线的脉络?只记得戈壁的风揉碎过无数个晨昏,我们背着印着油垢的工具包踏碎星子出门,又踩着月光归巢,测线尺在掌心磨出茧花,电烙铁的火星溅落进工装上的褶皱,每一道线把都要横平竖直如拓印的工笔画,每一道弯折都藏着测量仪里的毫米较真。</p><p class="ql-block"> 后来那些我们俯身丈量过的车站,成了路局工艺巡检时亮在展板上的标尺。当验收组的放大镜掠过线把弧度,当兄弟单位的笔记本记下绑扎间距,才知戈壁的星子见证过的汗水,终于在路局评比的红榜上凝结成光——奎屯电务段的名字连续四年烫金般悬在配线工艺榜首。</p><p class="ql-block"> 颁奖会的灯光里,孙队长指尖摩挲着玻璃展柜里的配线样板,那束用蜡管包裹的线把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冷光,他忽然哑着嗓子笑:"你们看这线把,横平竖直得像用轨距尺卡过,可每根线芯里都冻着雪水的凉,卷着戈壁的沙。"他指腹划过线把转折处的焊点,那里还留着某次寒潮里烙铁冒的白气。</p><p class="ql-block"> 这话像枚生了锈的道钉,被岁月敲进我们青春的轨枕。往后许多年,每当在新的站场看见横平竖直的线把,眼前总会浮现出戈壁落日里,工具包碰撞铁轨的叮当声,和那些被线把丈量过的,沾满机油与星光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99年4月,我调入奎屯电务段修配所,工作角色从现场信号维护转向基地电转机修配工作,恍若从经纬线的编织者转身成为齿轮间的摆渡人。修配所的空气中永远浮动着机油的微腥,电动转辙机的外壳在虎钳上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拆开后盖时,齿轮咬合的纹路如同凝固的海浪,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负责电动转辙机返修的日子里,最考验耐心的是拆解旧转辙机——需先将机壳内的旧油泥彻底剔除,再放入火碱池浸泡七日。这七天里,我们为减速器齿轮剔除铁锈,让历经磨损的齿轮重新焕发出金属光泽;给自动开闭器接点打磨氧化层,使其恢复良好导电性能;每一颗螺丝都用白布擦至反光,如同对待精密的艺术品。窗边常摆着搪瓷缸的老师傅,总夹着棉纱念叨:“电动转辙机就像老黄牛,你对它细致,它就对你忠诚。”</p><p class="ql-block"> 组装新电动转辙机时容不得半分马虎。我们严格依照技术标准,使用专用工具精确调整齿轮间隙,确保每对齿轮紧密咬合,如同默契的舞伴在运转中划出完美弧线。每颗螺丝的扭矩均通过扭矩扳手精准测量,确保达到标准值,仿佛在为转辙机注入可靠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组装ZD6型电动转辙<span style="font-size:18px;">机时容不得半分马虎。我们严格依照技术标准,使用专用工具精确调整齿轮间隙,确保每对齿轮紧密咬合,如同默契的舞伴在运转中划出完美弧线。每颗螺丝的扭矩均通过扭矩扳手精准测量,确保达到标准值,仿佛在为转辙机注入可靠的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在安装电动机,调整电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的同轴度,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接着安装自动开闭器,仔细调整接点片压力至不小于4.0N。最后进行整机调试,当机械臂在测试中如芭蕾舞者般划出优雅弧线,齿轮转动的轻响里,仿佛藏着戈壁的风与铁轨的歌,那是对我们严格遵循技术标准的最美回应。当组装完毕的电动转辙机置于测试台,指针稳稳指向标准值的那一刻,图纸上冰冷的技术参数,都化作了手中实实在在的可靠设备。</p><p class="ql-block"> 2004年10月,我从修配所调至奎屯值检工区,管辖范围扩展至奎屯东站。值检工区的工作侧重设备日常巡检与故障应急处理,相较修配所的“精工细作”,更需对铁路运输一线的安全守护保持高度敏锐。</p> <p class="ql-block">  四十载铁道生涯的故事在钢轨的延伸中静静沉淀,每一道铁轨的接缝里都嵌着未诉尽的岁月情愫——那些枕木上的霜雪、信号灯下的晨昏,都在时光里凝成无声的絮语。感恩每一位美友于文字中驻足,让这些带着道砟温度的回忆有了聆听的回响。愿这趟载满铁路人情怀的文字列车,在下一站的月台,仍能与您相逢于共鸣的站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