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意象的效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意象经过上述“对照阶段”错综复杂的综合演变,在进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化与升华,深刻地反映艺术创造心理历程与思维的全过程,正是在这种不断地更新转换、进化与淘汰的环境下,意象的思维经过对照阶段的演变、转换、催化下,进入到效应阶段的思维创作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效应阶段的意象,但从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效应的形成”、“效应的加工”和“效应的传递”。效应阶段的意象,是在“形成过程”与“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效应或者作用。“形成过程”是意象思维的内在活动,而“传递过程”则是意象思维通过外在结构的形式,影响他人感知的过程机制。这是一个将审美意象外在结构的形式信息,经过观赏者的感官接收、激活,在脑海中初步塑造形象的审美过程。其核心在于如何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并转化为内在的审美形象,并与审美的直觉,想象的创造、个性的情感相互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效应阶段的审美特性,体现在“感知的具体性”和“记忆的参与性”的交融过程中。观众在观赏艺术作品时,感官系统会接收观赏信息,对外部形象信息的形状、颜色、明暗等文化属性进行编码。然后,记忆系统会根据这些编码去寻找相应的脑海记忆中积累的内容(编码),将新感知的外部形象编码与脑海记忆中积累素材编码进行加工与组合。这时情感的融入则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情感相关脑区)与认知脑区的相互作用,使情感在加工与组合意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改变了意象的基本属性,从而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新意象。为了将新建的意象能够传递给观众,还需要将意象信息转换成一定的符号形式,在艺术领域,摄影师通过色彩、线条、明暗等符号形式来传递意象信息,不同的观众在视觉感知下接收到意象符号信息时,会因其自身经验、知识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而产生不一样的情感感知。这是因为观众会根据自己的情感框架,解码创作者传递的符号所代表的意象信息,从而产生不一样的心理反应,构建自己的情感框架,审视自己的情感认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效应阶段形成的情感认知,是由“形式感知”与“内容感知”两部分组成,“形式感知”主要涉及到摄影师对视觉元素的敏感性,它注重于事物的外在形体状态,例如,颜色、形式、线条、明暗等,这些外在形式的感知,不仅影响视觉元素的选择,还决定了摄影作品的个性和风格。不同的色彩能够引发不同的情感联想,简约的几何形状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粗细不一地线条能够传达出不一样的情绪等。而“内容感知”更关注事物的内在含义、功能或价值等。例如,在欣赏一幅宣传画时,“形式感知”是对画面的构图、色彩搭配、人物形象等外在形式要素的感知。“内容感知”则是对宣传画所传达的社会主题、社会价值、情感元素等内在信息的把握。不过,在实际认知过程中,“形式感知”和“内容感知”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形式可以为内容服务,内容也可以通过形式得以更好地传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众在欣赏摄影作品时,会通过效应形成过程的“内容感知”,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摄影师创作过程也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摄影作品成为不同情感的聚合点。“内容感知”对情感的投射起到触发作用,促使观众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在作品中寻找与自己情感相契合的融入点。这种情感投射的方式,极大丰富了摄影作品的表达内涵,因为观众个人情感状况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视觉融点不同,他们对作品内容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彰显了摄影作品呈现的多元性和深刻性。观众的情感投射与感知,以及情感体验与共鸣,使作品具有持久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经长期的创作实践与艺术探索,摄影师在效应阶段的形成过程中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情感的根源以及创作动机有了更为透彻的领悟。通过“内容感知”,透过物象外在形状的美感,深入探究物象的内在逻辑、秩序与联系; 运用独特的视角,穿透纷繁复杂的现实表象,挖掘出事物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韵、社会意义以及人性的本质。不再仅仅满足于按下快门记录影像,而是将摄影视为一种自我表达、自我救赎、以及自我实现的媒介。借助作品去剖析内心世界,展现最真实的情感、欲望与期望,使作品成为其内心精神状态的外化呈现。从而,摄影所传达的情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个人情绪的波动,而是更为深沉、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人性的关爱情感。摄影师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升华为能够触动大众心灵的共性情感,如大爱、孤独、欲望、绝望等,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对自身情感经历的审视与反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效应的形成,摄影师通过作品将自身的精神世界向观众敞开,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内涵,并与自身的精神世界进行对比、交融与碰撞,从而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意识潜能,促使自己对生活观、价值观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全新的审视和思考。这种双向的性感交流,让艺术作品、摄影师的情怀、观赏者的心境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桥梁,使不同的文化属性、不同的个体情感之间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共鸣, 促进精神层面的升华效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摄影的意象与思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意象与思维</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意象的类别</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意象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意象的对照</p><p class="ql-block"> 第五章: 意象的效应</p><p class="ql-block"> 第六章: 意象的创造</p><p class="ql-block"> 第七章: 意象的提取</p><p class="ql-block"> 第八章: 意象的层次</p><p class="ql-block"> 第九章: 意象的寓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