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讲解《金刚经》第十六品

微尘

<p class="ql-block">南师解读: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讲的因果是讲三世,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不是现在这一生,佛在别的经典里答复过这个问题。有人问佛,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好事,结果却那么惨呢?佛说因为他过去的业还没有报完,所以先还这个债。他现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将来或他生来世要去收账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为看不见的缘故。我们很多同学常常跑来跟我开玩笑,老师啊!我前生究竟是什么变的?我又没有神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见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报,“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它承认生命是永恒的,但生命的现象则是变来变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经》的这一节,特别提出来,假使有人读诵这个经典,结果为别人轻贱,被人家看不起,佛说你要知道,以因果报应来讲,是因为这个人先世的罪业、应该堕于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这一世你修行受持读诵金刚经,明白了,受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能明心见性,大彻大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要晓得,世间的福报已经不容易了,何况要想大彻大悟而成佛呢!但是禅宗的顿悟观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学禅,而且每个年轻人学禅,都等在那里开悟。《金刚经》现在告诉你,我们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说他第一次开悟时的老师是然灯佛。那个时候,他发心学佛,可是中间经过的善知识、名师、共有八百四千万亿那么多的佛,每一个佛前面他都去学,而且他说他都供养承事,他曾经都替他们做过事,做过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假使有一个人,在后来的时代,能够抓住这部经的要点,受持读诵,他所得的功德,比我当年供养几千万亿佛的功德还要大。用算盘、电脑,都算不过来。他说:大得我都不敢讲出来,我怕讲出来以后,有人听了会狂乱发疯,甚至于对佛法都不相信了,觉得牛吹得那么大,没有这回事。所以佛说,不敢说,说了有人会不相信的、会怀疑的、会发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是真的没有说啊!但是他补充了一句,这个《金刚经》的经义不可思议。“当知是经义”,义是道理,这个道理不可思议,不是你的知识范围所能想象的。因此,这个经的果报、功德的果报,也不可思议。第十六品偈颂——南怀瑾业识奔驰相续流,茫茫无岸可回头。同为苦海飘零客,但了无心当下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业识奔驰相续流”,在佛学上说,我们生命的延续,就是一个业识的作用。业不是罪,业是一股习惯性的力量。就是佛经上讲的业报。譬如我们有些小动作,有些人喜欢抓抓耳朵呀,或者抓头呀,这个习惯,没有什么意识,无意识自然做出这些动作,就是习惯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意识又是什么呢?就是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在佛学上是第六意识背后的一面。譬如现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灵感呀,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超过了第六意识,有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的业识。我们活着自然有触觉的感受,这是业识。这个业识属于第六意识后面的范围。现在心理学就很难解释,还在研究中。(杨定一博士在《静坐》一书中也有谈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寿命的长短、身体的好坏,甚至于应该生哪一种病,或者环境上应该有哪一种遭遇,都是这个业识的作用。业识分析起来非常麻烦,但是,我们至少有一个了解,我们坐在这里活着的人,是身体在这里起作用,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是由于业识作用而存在、而活着。所以上一品佛讲身布施很难,也是因为业识的缘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譬如我们学打坐,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呢?是业识静不下来,业识茫茫,静不下来。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这个业识茫茫,把身体的感觉放下来,当然大彻大悟,就算不大彻大悟,也可以小彻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讲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身体的感觉布施不了。这个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青年、中年、老年,业识的因果连续不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佛的经常有一句话,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啊?“茫茫无岸可回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却没有去想岸在哪里,岸就在回头那里,就是因为你回不了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岸是什么呢?是广阔是空灵,到达了回头是岸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情况呢?不要忘记《金刚经》的一句话:“此法无实无虚。”你说它空的也不对,说它有也不对,到这个境界你就找到了岸。假使不晓得回头本身就是岸,那就是业识奔驰相续流,茫茫无岸可回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为苦海飘零客”,所以我们有一个感叹,我们众生,都在茫茫苦海里头翻翻滚滚。要怎么样才真得解脱?怎么样才真得道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了无心当下休”,当下无心,无心不是没有念头啊!说它是念头,把它压下去也是不对的。能记住《金刚经》上一句话,无所住心,此法无实无虚,大致上说来,对真正的修行,可以找到一点眉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的结论也就是《金刚经》上这一品的原文,“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