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实习学校:上饶市信州中等专业学校</p><p class="ql-block">实习学科:高中历史</p><p class="ql-block">实习指导老师:诸葛建军</p><p class="ql-block">实习时间:5月</p><p class="ql-block">实习生姓名:史春连</p><p class="ql-block">实习生学号:22070230</p><p class="ql-block">实习生专业:历史学</p><p class="ql-block">带队指导老师:张金香</p><p class="ql-block">上课年级班级:24音乐</p><p class="ql-block">上课章节: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p><p class="ql-block">是否公开课:否</p> <p class="ql-block">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齿轮镌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从胡佛总统“家家有鸡犬”的竞选口号,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中转型的轨迹,每一页历史都是照亮现实的火种。当我站在24音乐班的讲台上,看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这一课题,忽然意识到——今天我们要开启的,不仅是一段战后经济政策的演变史,更是一场与音乐生专业共鸣的思想对话。</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课堂,让我们以历史为谱,以思考为弦,在资本主义国家调控政策的起伏、福利国家的兴衰、科技革命的轰鸣中,倾听属于时代的和声。毕竟,每一次对历史的叩问,都是为了在未来的五线谱上,谱写更富洞见的乐章。</p> 一、教学准备阶段 <p class="ql-block">(一)备课阶段</p><p class="ql-block"> 经指导老师同意,我开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备课。该课题需梳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脉络,涵盖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科技革命等维度,兼具历史与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研读教材时,我以“国家宏观调控演变—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福利调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主线,串联1929年经济危机、二战后国家干预“黄金时代”、70年代“滞胀”及新自由主义调整等节点,整合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案例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呈现变化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 资料搜集上,我既摘录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理论对比,整理主要国家经济数据、就业分布等量化资料,又搜集胡佛大坝、计算机发明等图片及黑人民权运动影像,以具象史料辅助教学。</p><p class="ql-block"> 教学设计以“危机—调整—矛盾—反思”为逻辑:开篇用胡佛口号与救济粮图片对比引出核心问题;科技革命部分结合案例设计小组讨论;福利国家分析引入典型案例引导辩证评价;融入高考真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新变化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固有矛盾无法克服。</p> <p class="ql-block">(二)磨课</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实施教学工作,我与另一位实习同学进行磨课准备</p> <p class="ql-block">(三)教案</p><p class="ql-block">写教案是教学思路的梳理,助教师理清教学内容逻辑;是教学过程的规划,明确各环节安排;能预设教学问题,提前准备应对策略;还可规范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师备课与教学实施的重要凭借。所以我手写教案方便自身更好的掌握课堂。</p> <p class="ql-block">(四)教学PPT</p><p class="ql-block"> 为呈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这一课题,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旨在以系统逻辑与多元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革脉络。</p><p class="ql-block"> 课件制作的核心挑战在于整合宏观框架与微观案例。我以“危机—调整—矛盾”为主线,将国家宏观调控、科技革命、社会结构变迁、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大板块有机串联。例如,在国家调控部分,通过胡佛“家家有鸡犬”的竞选口号与民众领取救济粮的图片对比,直观展现1929年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穿插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案例与联邦德国国有化数据,阐释国家干预的实践逻辑。</p><p class="ql-block"> 为增强教学互动性,课件融入动态设计:在科技革命章节,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等图片配合“三论”理论解说,结合美国就业人口分布图表,可视化生产力变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福利国家部分则通过彼得·罗尔夫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辩证评价政策利弊。此外,设置“滞胀危机成因”“福利政策双刃剑效应”等探究环节,链接2008年金融危机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p><p class="ql-block"> 课件既注重知识准确性,如IMF与WTO运行机制的对比阐释,又强调现实关照,通过黑人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影像素材,揭示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矛盾本质。最终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的闭环教学体系,助力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局限性,树立科学的历史认知。</p> 二、教学实施阶段 <p class="ql-block">课堂板书</p><p class="ql-block"> 课堂板书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它能提纲挈领呈现知识框架,如时间轴、事件逻辑链,助学生构建系统认知;可突出重点,用关键词、符号强化记忆;还能通过图文设计,如地图、示意图,活化抽象历史,引导思考,提升课堂效率。</p> <p class="ql-block">教学片段</p><p class="ql-block">(1)新课导入</p> <p class="ql-block">(2)授课过程</p><p class="ql-block"> 授课以胡佛口号与救济粮图片对比导入,引发思考。按“危机 - 调整 - 矛盾”框架,讲国家调控、科技革命等内容,结合案例、图表与史料,设探究环节,最后通过真题总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 <p class="ql-block">(3)师生互动</p><p class="ql-block"> 课堂中师生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如通过提问引导分析史料。可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还能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历史,提升课堂效率与学习效果。</p> <p class="ql-block">(4)课堂小结</p><p class="ql-block"> 课堂小结可系统梳理本课知识,如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国家调控、科技发展等内容,强化重点。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未解决的本质。还可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发思考,为后续学习铺垫,提升课堂学习效果。</p> <p class="ql-block">(5)习题巩固</p><p class="ql-block">通过相关高考题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影响,巩固所学知识。</p> 三、教学评价阶段 <p class="ql-block"> (1)指导老师评价</p><p class="ql-block">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授课后,经交流后,诸葛老师和张老师对授课表现有清晰看法。</p><p class="ql-block"> “肯定方面,你对知识点把握精准,能将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相关内容准确呈现,讲课逻辑较为清晰,从国家调控到科技革命等板块,有条理地推进。且讲课声音洪亮,积极与学生互动,通过案例、提问等方式,较好调动学生兴趣,让课堂有一定活力。</p><p class="ql-block"> 不过,也存在明显不足。课程重难点把握欠佳,未突出关键知识的深度剖析,如对“福利国家政策调整及影响”等核心内容,讲解不够透彻。同时,教学环节承接生硬,各板块过渡缺乏自然衔接,使课堂节奏有断裂感,影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吸收。期望后续教学中,能强化细节意识,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p> <p class="ql-block">(2)带队老师评价</p><p class="ql-block"> 课后与张老师进行交流,张老师认为“课堂紧扣时事,借热点激活学生兴趣,声音洪亮、教态自然,已初步掌握师范生专业技能。但需在知识深度挖掘、环节衔接流畅度上打磨,期待你积累经验,提升教学感染力与课堂把控力 。”</p> <p class="ql-block">(3)学生评价</p><p class="ql-block"> 课后与学生交流得知,他们对课堂兴趣浓厚,尤其在讲解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之变时,提出的“为何修仙世界停留在农耕时期,难发展科技”这一问题,能紧密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引发热烈讨论。但也收到反馈,PPT存在字体过小、颜色过淡的问题,在多媒体设备上显示模糊,影响信息获取,后续需调整字体大小与配色,优化视觉呈现,确保教学辅助工具更好地服务课堂内容,提升学习体验。</p> 四、教学反思阶段 <p class="ql-block"> 从教学目标来看,通过胡佛口号与救济粮图片对比、联邦德国国有化数据等史料,学生基本理解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与措施,但对“滞胀危机”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理论关联理解不深,需在后续通过案例拆解强化逻辑链条。科技革命部分虽用计算机发明等案例激发兴趣,但对“三论”理论基础的讲解流于表面,未能充分展现科学理论与技术革命的互动关系,需补充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通俗解读。</p><p class="ql-block"> 教学内容上,福利国家政策的利弊分析采用彼得·罗尔夫案例,引发学生对社会公平的讨论,但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本质挖掘不足,学生难以将福利政策调整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联系。社会结构变化中,中间阶层占比数据虽直观,但缺乏与音乐生职业发展的关联分析,可增加“欧美音乐产业从业者阶层定位”等案例,提升专业共鸣。</p><p class="ql-block"> 教学方法上,借助就业分布图表、IMF运行机制图示等可视化工具,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但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有限。在“反越战运动”环节,若增加“战争歌曲创作背景分析”等艺术化活动,能更好结合音乐生特长。此外,PPT字体偏小、颜色过淡的问题导致后排学生信息接收困难,需调整为黑体、蓝底白字的高对比度配色。</p><p class="ql-block"> 时间分配上,国家调控部分用时过长,挤压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探究时间,导致学生对2008年金融危机与历史危机的关联性思考不充分。后续需将“罗斯福新政与苏联模式对比”环节精简为表格速览,为深层讨论预留10分钟。此次教学让我意识到,需在专业融合与理论深度间寻求平衡,通过艺术化案例与分层任务设计,提升不同基础学生的参与深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