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殷商

空聊

<p class="ql-block">看见殷商:三千载吉金甲骨里的文明回响</p><p class="ql-block"> 三千三百年前,商王盘庚挥袖定下迁都之策,将王都定于洹水之畔的"殷"。自此,这片土地承载着商代270余年的兴衰,让"殷"成为后世回望青铜文明时绕不开的坐标。当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展灯亮起,338件(套)来自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文物,正将那段镌刻在甲骨、浇铸于青铜的历史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鸮尊,是这场文明对话的最佳代言人。两件青铜鸮尊相隔50载重逢,器物内壁的"妇好"铭文,既印证着女战神的传奇,也诉说着武丁中兴的辉煌。通体8类纹样层次分明,每一道雷纹都凝结着商代工匠的智慧。与鸮尊并肩陈列的,还有亚长墓的牛尊、苏埠屯的亚丑钺、大洋洲的青铜大刀,这些器物不仅展现着范铸法的精湛技艺,更通过"祀与戎"的双重密码,勾勒出商代的权力网络与社会图景。</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的刻痕里藏着更鲜活的商代。那些被称作"每日运势记录"的占卜文字,记录着商人对风雨、战争、生育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这是殷墟甲骨文,具体为商代盘庚时期“祷禾”牛胛骨刻辞 。长33.9厘米,宽14.4厘米,1979年邓雅女士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正面存62字、12条卜辞,内容多是卜问祭祀先祖相关事宜,是研究商代中期文字演变、祭祀文化等的重要文物,见证三千多年前殷商历史与文字发展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妇好鸮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它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也是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其造型独特,以鸮(猫头鹰)为原型,工艺精湛,承载着商代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等信息,还曾在特展中与国家博物馆所藏同款实现分离五十年后的重聚展出 。</p><p class="ql-block"> 妇好鸮尊,为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青铜酒器,整体呈鸮(猫头鹰)形,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等(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通高45.9厘米 ),以雷纹为地,饰有蝉纹、夔纹等。器口下内壁有“妇好”铭文,是妇好的器物,共两件,为研究商代青铜工艺、妇好历史及礼仪文化的重要实物,体现商代高超青铜铸造水平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青铜敦,是中国古代盛食器,流行于战国时期 。其盖与器身多对称,合则为球体或椭圆体,有三足、圈足等形制,常饰有精美的纹饰,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和审美风格,是研究战国饮食文化、礼仪制度等的重要文物 。</p> <p class="ql-block">  青铜锯齿形器,其造型独特,带有锯齿,为青铜质地,可能是古代某种工具或礼器,具体功能等需结合考古研究进一步确定。</p><p class="ql-block"> 《哪吒》中也参考此锯,设计动画。</p> <p class="ql-block">  这是贾湖骨笛,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物,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它以丹顶鹤尺骨制成,多为七孔,能演奏七声音阶乐曲,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之一,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起源等提供关键实物资料,见证了先民高超技艺与音乐文化萌芽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商代青铜斝,1990年出土于河南安阳郭家庄商代大墓 。它深腹平底,四棱锥足外撇,口沿两侧有方塔形柱钮,采用超30块陶范精密浇筑,工艺复杂,为商代王族权贵所用。斝身纹饰有多重隐喻,柱钮象征通天神树,腹部兽面纹暗喻“瞪目慑鬼” ,是研究商代青铜工艺、祭祀文化等的重要实物,见证商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与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青铜鼎,从外观及风格看,类似商代或西周时期的乳钉纹青铜鼎 ,像大克鼎也是商周青铜鼎代表,不过图中器物造型等有差异。青铜鼎在商周是重要礼器,用于祭祀、宴飨等,体现等级与权力,其纹饰、形制蕴含当时宗教、艺术、社会制度等信息,是研究古代文明的关键实物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鸮卣,为商代晚期青铜酒器,出土于河南安阳。造型独特,似两只鸮相背而立,工艺精湛,融多种雕刻技法,是商代青铜铸造精品,常被视为神秘守护象征,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殷墟文物,展现当时艺术与文化 。</p><p class="ql-block"> 商代铜鸮卣,现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 。“鸮”指猫头鹰,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神秘与守护的象征;“卣(yǒu)”是商周时期青铜酒器,用于祭祀或礼仪场合盛放美酒 。器形独特,盖与身似鸮相背而立,饰有多样纹饰,是研究商代青铜工艺、文化信仰的重要实物,因造型萌趣,也成为青铜“网红”文物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壶,名为“妇好青铜壶” ,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它造型独特,装饰有精美的兽面纹等纹饰,是研究商代青铜铸造工艺、艺术风格以及妇好相关历史的重要文物,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制作水平和审美观念,对探究商代社会文化、礼仪制度等意义重大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青铜爵,是商周时期常见的酒器 。如妇好铜爵,出土于殷墟妇好墓,造型独特,有流、尾、柱、鋬和三足,器身常饰精美纹饰(像兽面纹、凤鸟纹等 ),不仅是实用酒具,还承载着商周礼仪文化,是研究古代祭祀、等级制度等的重要实物,见证当时青铜铸造工艺与社会风貌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商代青铜“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它造型独特,以鸮(猫头鹰)为原型,工艺精湛,是商晚期青铜酒器的代表,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对研究商代文化、艺术、祭祀等意义重大,见证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和妇好的特殊地位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青铜刀,从形制和纹饰看,应是商周时期的文物。商周青铜刀多作为礼仪用器或实用工具,部分带有精美纹饰(如图中的兽面纹等 ),用于彰显身份、祭祀等,是研究商周青铜工艺、礼仪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当时的社会风貌与艺术审美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它记录了当时祭祀、战争、农事等内容,对研究商周历史、汉字起源演变意义重大,像图中刻有古老文字符号,展现着殷商时期的文化与社会风貌 ,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崇阳铜鼓,为商代至西周早期文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崇阳县。它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国内保存唯一的商代至西周早期青铜鼓,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 。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有马鞍形冠饰、兽面纹等,曾因洪水被发现,填补中国音乐史与青铜文明空白,现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对研究古代青铜工艺、音乐文化意义重大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商龙形觥,1959年出土于山西石楼桃花者村,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其“镇馆之宝”之一。它造型独特,整体作龙形,盖面饰龙纹与鼍纹(鳄鱼纹 ),工艺精湛,是商代晚期北方方国青铜艺术的代表,对研究商代方国文化、青铜造型艺术意义重大,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审美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亚醜钺,为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出土于青州苏埠屯一号墓葬,是商代晚期青铜钺,因两侧有“亚醜”铭文得名,制作精良、造型壮观,对研究商代军事、礼仪及工艺意义重大,展现商代青铜铸造水平与文化内涵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陶鬲,是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常见的炊具。它一般有三个袋状足,可增大受热面积,利于炊煮,部分带有纹饰(如图中的口沿、腹部装饰 ),不同地区、文化类型的陶鬲在造型、工艺上有差异,是研究古代生活、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实物,见证当时的制陶技术与日常生活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商代兽面纹青铜胄,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它是中国发现最早且保存最好的青铜胄之一,属商代军戎服饰,用于头部防护。通高18.7厘米,口径21×18.6厘米,重2.21千克,胄壁厚仅0.3厘米,佩戴轻便,正面饰高浮雕兽面纹,威严神武,也是电影《封神第一部》质子军团战盔的灵感来源,对研究商代军事、工艺等意义重大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手型器,是古蜀文明代表性文物之一。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其出土文物风格独特,青铜手型器造型奇异,反映古蜀先民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对研究古蜀文化、青铜工艺及古代社会生活意义重大,见证古蜀文明的神秘与灿烂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陶拍,属于制陶工具。在古代制陶工艺中,陶拍用于拍打陶坯,可使陶坯质地更紧密,还能借助拍面上的纹理在陶器表面留下装饰性图案。它是研究古代制陶技术、手工业发展及艺术审美起源的重要实物,见证了古人制陶流程与智慧,不同文化遗址出土的陶拍在形制、纹理上有差异,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这是搓澡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这是商代玉调色板,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材质为和田玉,造型精美,上部饰对称鸟(或为鹦鹉 ),采用 “三层花” 装饰技法,以云雷纹为地纹,结合多种雕刻工艺。功能上,盘内染朱砂,可调制颜料,也可能作砚台,还出土配合使用的玉臼、玉杵 ,体现商代制玉工艺水平与手工业发达程度,是研究商代文化、工艺的重要文物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是商晚期青铜酒器,造型独特,以鸮(猫头鹰)为原型,兼具艺术与历史价值,是妇好墓出土的标志性文物之一,见证商代高超青铜工艺和妇好的特殊地位,对研究商代文化、礼仪等意义重大 。</p><p class="ql-block"> 妇好鸮尊,为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青铜酒器,整体呈鸮(猫头鹰)形,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等(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通高45.9厘米 ),以雷纹为地,饰有蝉纹、夔纹等。器口下内壁有“妇好”铭文,是妇好的器物,共两件,为研究商代青铜工艺、妇好历史及礼仪文化的重要实物,体现商代高超青铜铸造水平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亚长铜钺,出土于殷墟遗址亚长墓,是商代青铜兵器与礼器,象征军权。墓中出土多件,部分有“亚长”铭文,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含勾喙玄鸟纹、夔龙纹等 ),刃部设计符合力学原理,经检测有使用痕迹,见证商代军事、工艺及亚长相关历史,对研究商代青铜文化、军事等意义重大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商代青铜牛尊,1977年出土于湖南衡阳包家台子,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牛尊造型逼真,体态健壮,周身饰满精美的云雷纹、兽面纹等,工艺精湛,反映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审美观念,是研究商代青铜文化及畜牧形象艺术化的重要实物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属商代前期青铜器,1982年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它通高100厘米,口长62.5厘米,宽60.8厘米,重86.4千克,是目前郑州地区出土最大的商代青铜鼎。鼎身饰兽面纹、乳钉纹,体现商代早期青铜工艺特点,对研究商代祭祀、礼仪及冶金技术意义重大,现藏于郑州博物馆,是其“镇馆之宝”之一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青铜簠(fǔ),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 ,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其造型多为长方形,盖与器身形状相同,可扣合,有四足、双耳,表面常饰有精美的纹饰,体现当时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礼仪文化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青铜方簠(fǔ),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青铜礼器,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其造型多为长方形,有盖且盖与器身形状相近可扣合,表面常饰有精美的纹饰,体现当时的青铜工艺与礼仪文化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属于金文(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古文字,多记录祭祀、战争、赏赐等内容,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字演变的重要资料 ,比如可帮助探究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风貌,对解读古史有关键价值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星堆的商·鹰形青铜铃,为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 - 前1100年)文物,1986年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体现古蜀巫文化,对探索三星堆青铜时代源起有重要意义 。</p> <p class="ql-block">  “文物不是尘封的展品,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当这些"镇馆之宝"跨越山河相聚,背后是文博工作者对文明传承的共同坚守。</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上斑驳的绿锈、甲骨文中刚劲的线条,将永远诉说着那个"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奇。这场跨越三千载的文明对话,不仅让我们"看见殷商",更让我们读懂: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正藏在这代代相传的守护与创新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