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的美篇

四九城

聚散终有时,再见亦有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六九年春节后,我们刚上髙中时,湖熟中学校革委会为了配合文革运动政治形势的需要,学校效仿部队军事化,因此把一个年级改为一个连,每个班级设一名连长和副连长,把一个班级改为一个排,设一名排长和副排长,把班级四个小组改为四个班,设一名班长和副班长。那时我们这个年级共有两个班,即要学军又要缩短学制,而教室门框上却挂着象征缩短学制的挂牌,即八(一)班和八(二)班,统称为八年级,而不是挂几连几排的挂牌,取消了沿用多年的传统叫法,如髙一(一)班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中学改为两年,髙中改为两年,所以髙中才有了八年级,九年级的叫法,是遵照毛主席在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提出的,(简称七二一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道路的构想指示精神,各地试点,强调办学要学习实用知识和技能,要学工,学农,学军,因此我校在学生学习期间,为了结合实践,组织学生到工厂去学工,到农村去学农,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组织学生学习解放军,进行长途拉练,锻炼学生们的革命意志,那时学校的学制确实很乱,教室门框上挂着缩短学制的挂牌,而我们却上了三年的课,从我们入学时开始叫八年级,直到三年毕业了还叫八年级,不是老师们不明白,而是迫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淫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届高中生,不是用考试的方法,以成绩的优劣来招生择优录取的,而是由各居委会和公社各大队,按照镇和公社革委会的指示精神推荐上髙中的,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扰乱了学制,本应在六八年放署假前毕业的初中生,却无故的推迟了半年毕业,改在六九年的一月放寒假前毕业,因此我们这届高中生,从六九年寒假结束,春节后到校报名上课,三年后顺其自然的推迟到七二年元月放寒假前毕业,但还是算七一届髙中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二年元月我们这届髙中毕业了,在离校前,学校按贯例为这届毕业生举办一场毕业典礼,它的主要意义,在于标志着这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业生完成了成长阶段,也标志着这届毕业生顺利的完成了各项学业,让毕业典礼上凝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激励同学们未来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有所发展。而我们这届毕业生丝乎很幸运,充分体现了母校对学生们的关怀,在学校小礼堂(平时是乒乓球活动室),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会餐盛宴”,两个班近百十名同学,集中在小礼堂内集体会餐,这样的会餐听说往届毕业生从未有过,面对在毕业典礼后要举办一场会餐,同学们髙兴的心情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不像往届毕业生那样,排着整齐的队列走进小礼堂,按班级一排排恭恭敬敬的坐在主席台前,聆听校领导那富有激情的最后一次演讲报告。我们虽然也排着整齐的队列走进小礼堂,但我们进场后而是八个人一桌,围坐在一张张的方桌前。那年代同学们的思想还残留着封建意识,又都是二十以上的年青人,正是青春萌发期,即青涩又幼稚,还有点羞涩,很自然按班级,按性别形成两大阵营,虽然有些男女同学关系比较密切,在这众目睽睽的场合之下,也会有意作出疏远的样子,生怕背后遭有些同学的诽议,由于同学之间三观不同,感情的好坏,性格上的差异,不是所有同学之间感情都那么的深厚。情投意合的一些同学,很自然的男同学坐在一桌,女同学坐在一起,这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自然规律,无可非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是会餐,餐前毕业典礼上安排有关人员上台发言,仍是这次毕业典礼上的重要程序,自然在典礼前有主持人班主任的讲话,强调会餐和毕业典礼上的有关程序和纪律方面的要求,更少不了各班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无非讲一讲三年的学习期间,在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成长的经历和所学知识方面取得的成绩,表达对母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激之情,最后校革委会主任上台讲话,才是毕业典礼上的重点,虽然讲话内容简明扼要,却始终贯穿着政治形势这个话题,但话里话外充满了勉励,希望同学们走出校门,即将步入社会,要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做一位有阶级斗争觉悟的有志青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餐桌上的菜肴很平常,就是几样家常菜,不像社会上有些家庭办大事请客那样,讲究礼数,什么七大碗八大碟那样的摆设。必竞是学生会餐,少一点讲究,多一点实在是最好的呈现。就是用几个搪瓷脸盆,装上猪肉打滚式的几盆菜肴,半脸盆少的红烧肉,半脸盆少的萝卜烧肉,半脸盆少的芹菜炒肉丝,半脸盆多的青菜烧油渣,即符合猪肉打滚的说词,又体现了又荤又有蔬的感觉,几个半脸盆装的菜肴已把整个桌面摆的满满的,显得很豪迈和实在,像山寨绿林好汉庆功宴那样的霸气,特别迎合大多数男同学的心理,讲究豪爽义气和痛快,有一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场景,这是一种实在的办事风格,在那个一年吃不上几块猪肉的艰辛岁月,这区区的几个菜肴,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不足为奇,可在那个年代已是相当的丰盛无比。充分体现了母校老师对学生们的理解和关怀,来滿足那个年代学生们真正的需求。不过这些猪肉和蔬菜的来源,来之不易,其中含有辛酸的血泪,是那些在文革运动遭揪斗的“黑帮分子和臭老九”们提供的,他们在被揪斗期间,还要强迫他们劳动改造,改造他们的腐朽反动思想。他们利用学校食堂那些烂菜叶和泔水,自己喂养的猪,和开垦校内一些荒地种植各种蔬菜,甚至连学校的几亩水稻田也由他们种植管理,平时这些蔬菜交给食堂,充实住校老师和住校学生的伙食,来降低他们的伙食标准,这些“黑帮分子及臭老九”直到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陆陆续续被平反,重返教师的队伍,这些老师的不幸遭遇都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时代悲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学校举办的学生会餐,是没有酒上桌的,一桶桶装满冒着热气腾腾的黄稻米饭,加上香味扑鼻的几盆菜肴,其香味瞬间弥漫着整个小礼堂的空间,自然也充斥着同学们的鼻腔,这些菜肴上桌,早已勾起了同学们那唇唇欲动的味蕾,特别是摆在眼前那半盆十分诱人的油汪汪红烧肉,巳把同学们馋的垂涎欲滴,但会餐前主持人的要求告诉大家,同学们必须把饭打好后放在桌上,听指挥才能统一行动,这是纪律,也是今后走向社会饭桌上最基本的的规矩和礼节,一桌人到齐了才能开席,同学们都懂得这基本常识,待主持人凝视整个餐厅后,见同学们都规规矩矩坐等在桌前,才发出同学们可以用餐的指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我们这一桌上的男同学,早已馋的急不可待,一声令下后,大家手中的筷子不约而同齐刷刷的直指盆中的红烧肉,别桌上的男同学估计和我们一样的德行,仿佛像敌人发起的冲锋号,一块块红烧肉像被包围的敌人一样,在筷子的夹持下,被快速送入口中,迅速的被分解消灭,嘴边沾满了亮闪闪的油星和香味。那一个个的馋相猴急相在饭桌前尽情的展现,全然不顾邻桌女同学的反应,平时在女同学面前装斯文装绅士的样子,一下子丧失殆尽,暴露了一个个馋死鬼的本性,你一块他一块,饭没吃上几口,半盆子的红烧肉瞬间被一扫而尽。反观邻桌上的女同学,她的吃相细嚼慢咽,慢条斯理,比男同学文雅了百倍,见我们这一桌狼吞虎咽,风吹残云般的吃相,早逗起她们格格格的低声笑语,出于平时的友情,她们忙把自己桌上没吃上几块的红烧肉,连盆端给了我们,凸显了女同学解衣推食窈窕淑女的形象。见此情此景,我们的吃相在她们面前太丢人现眼,瞬间都羞红了脸面,这是她们送来的情谊,也不能拒绝她们的盛情和红烧肉再一次的诱惑,再次上桌的红烧也被我们一扫而光,别的菜肴接下来也难逃厄运,最后也被消灭干净,大家都明白,在那个艰辛的年代,谁也不会放过如此可口的美味,都知道这是“上天”安排的“最后的晚餐”,下午同学们将永远结束校园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餐后的第二天,镇上有的同学偶遇,都抱怨说,咋天吃坏了肚子,这也难怪,在那个年代平时家里很少吃有荤腥的猪肉,一下子毫无节制吃下那么多油汪汪的红烧肉下肚,肯定会造成胃肠紊乱,不拉肚才怪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餐时,虽然同学们都吃的那么的开心,那么的酣畅淋漓,其实大多数同学都极力用这种表现来隐饰各自心中的隐痛。三年寒窗苦读,多数同学之间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相处的很知己,情同兄弟姐妹,甚至有的同学心中都有了心仪,只是没等表白,却等来了离别,心中都渴望这是一个普通的聚餐,其实从同学们那躲闪的眼神中不难看出,多数同学的心情是复杂的,有的同学悒悒不乐,有的同学郁郁寡欢,大家的笑是装出来的强颜,有个别女同学平时讲话很多,此刻却默默无言,而强忍的眼泪早已在眼眶内盘旋,仿佛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嵌在眼内。大家都明白,看似一场会餐,却是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一场“散伙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餐中,有个别同学,承受不了这种情感的压力,悄悄的提前离开,带着沮丧的心情,离开了母校与同学,独自走向了回家的路程,餐后镇上的一些男女同学,不约而同的来到一些住校同学的宿舍,因为我们平时关系相处的很好,感情也深厚,前来送送即将离别的同学,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看到床铺上一件件打好包的行李,心中不由得五味杂陈,百感交集,都情不自禁的拿起他(她)们的行李,把它紧紧的抱在怀中,这是对住校同学恋恋不舍的感情寄托,有女同学感情脆弱,巳不由得流下了泪水,而一旁的我们只是把泪水流向心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宿舍,我们一步一趋跟在他(她)们身后,走过操场,穿过绿化丛,径直的向母校大门走去,双腿像灌了铅似的,走的那么的沉,走的那么的慢,慢的像爬行的蜗牛一样,这是在留恋自己的校园,心中想着把脚印永远的定格在这里,离别时再细细品味一下自己耕读了三年的校园,此时大家才真正感受到,校园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美,美的令人陶醉,甚至连冷嗖嗖的寒风吹拂在脸面都毫无知觉,心中在问自己,为什么在校学习三年,却没有发现,因为勤于学业而无暇理会,只有等失去了,才有所醒悟,有所发现,心中感到后悔不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教室的窗前,上了锁的教室内寂静一片,不由得停下脚步,大家不期而同凝视着教室里的一切,那黑板,那讲台,那课桌板凳,不禁思潮起伏,这些都是陪伴了我们三年的挚友,心中难免有点悲喜交集,久久的站在窗前默默无语,而心中就像那翻滚巨浪感概万千,对这间教室的感情,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描绘,离开教室的窗前,大家不由自主扭头再看上一眼,才发现挂了三年的八(一)班白底红字的挂牌,仍坚守在岗位,此时却显得那么的孤单,仿佛在说,同学们都走了,我将奈何。那教室外走廊上刷过油漆的一根根立柱,仿佛穿着统一的紫紅色服装,排成一排整齐的队列,向走过去的我们敬礼,立正告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慢步走到母校的大门边,大家都身不由已的停下了脚步,大家都明白无须远送,母校大门边就是最好的离别地点,将寓意非凡留下难忘的回忆,虽恋恋不舍,都知道这一别会有很多同学,在以后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很难见到一面。在那通讯落后的年代,除了写信,无法联系,再好的感情也成了永久的思念,也许这一别,对有的同学那就是永别,现实告诉我们,在同学分开的几十年中,有的同学在多舛命运中掉了队,他(她)们的离去,只留下对他(她)们的空空怀念,他(她)长眠,我们长念。此时在母校大门边,在难舍难分的情感交集下,大家依依惜别,女同学手拉着手,几乎都流下了不舍的泪水,而我们站在一旁,脸上露出强颜的欢笑,笑的那么的僵硬,不自然和无奈,而心中却在流着泪,却不想给他(她)们留下难舍的表情。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他(她)们徐徐接过行李背在肩上,离开了亲爱的母校,离开了朝夕相处三年感情深厚的同学,一步三回头,向我们挥手告别,向母校挥手告别,在一声声带有声咽的再见声中,怀揣着感激的心情,渐渐的走向远方,也留下遥遥无期的眷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聚散终有时,再见亦有期,有幸的是在退体后的若干年,曾经感情相处很好的同学,终于迎来了春天,待到山花烂漫时有了联系,也带来了聚会,见面,叙旧的机会,也带来了欢乐愉悦的场面,更加深了往日同学之间的情谊,那来之不易的聚会应倍加珍惜。我们老同学今天的相聚,从未忘了那些掉了队的同学,惋惜的是当年与他(她)们的这一别,竞成了千秋的怀念,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之间曾建下的友谊,让我们在心中点燃一束永不熄灭的火焰,祝愿他(她)们在另一个世界平安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