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岁月:跨越二十四年的两次选择

清心寡欲(荣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4年前,安徽省委作出重要决策,从省、市、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相对贫困和后进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计划分三批推进,每批选派3000人,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扭转贫困落后面貌。当年六月,我满怀责任与憧憬,作为首批选派干部中的一员,背负着组织的殷切重托、领导的深切期望,踏入山区某村,开启了一段难忘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月23日,我们首批选派干部齐聚市委党校,进行集中培训。27日,市区两级党政领导为我们30名干部举行了一场盛大而庄重的欢送仪式。仪式上,我们胸前佩戴着鲜艳的大红花,依次从党校大礼堂走出。领导们与市委党校全体人员整齐列队,在大院中为我们送行。党校门外,乡镇领导与选派单位领导早已等候多时,随后分别将我们接往各自派驻的行政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驻村的三年时光里,我始终牢记使命,在上级组织的支持下,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全力以赴投入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成功盘活了村级存量资产;厘清了错综复杂的村级债权债务关系;积极挖掘并培养有能力、作风正派的年轻人,将他们吸纳进党组织;在党员与村民的民主选举中,把优秀党员充实到村、支两委队伍,让村级组织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战斗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1年前的春夏之交,我们首批选派干部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我再次佩戴大红花,站在表彰的领奖台上。彼时,根据省委组织部文件精神,本应对选派干部进行合理安置。然而,由于我来自垂管单位,地方党委难以直接安排,只能向我的原单位提出建议。但单位表示有诸多不便,迟迟未给予妥善安排,致使我赋闲在家。两三个月过去,仍无人通知我回单位上班。那段时间,失落与迷茫的情绪一直萦绕在心头。最终,我主动找到单位领导表达返岗工作意愿,才被安排到下面一个派出机构的股级岗位(实际就是普通科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岁月流转,我已临近退休。五月下旬,组织部门要求包括我所在单位在内的9个单位,各选派一名党员前往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一天中午,单位“一把手”亲自打来电话,言辞恳切地做我的思想工作,并提示:“……据了解,大约是半年时间。” 领导的考量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加之我向来不擅长拒绝,尤其是面对领导的要求。再说想着半年时间也不算太长,便应下了这份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天,我又将踏上驻村的新征程。这几日,回忆过往、思索当下,我愈发意识到自己面对组织上的要求,依然是那个不懂得拒绝的人。只是如今的工作环境已大不相同,责任之重、压力之大都远超从前,工作中稍有疏忽就可能面临问责,甚至班子成员、普通党员出现问题,领导也有连带责任。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人,面对未知的挑战,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不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