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父亲

桃花三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每当火车的轰鸣声从记忆深处传来,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父亲年轻时的模样——1930年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初中毕业后,16岁进入石家庄机务段工作。当时的他站在机务段的煤堆旁,眼神里闪烁着对铁路工作的炽热向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父亲从叫班小工干起,到司炉工到火车司机。当时劳动强度极大,那时的火车多是蒸汽机车,司炉的主要工作是往锅炉里添煤。他们需要不停地用铁锹把沉重的煤铲进炉膛,一铲煤几十斤重,每个班次下来要重复上千次这样的动作,体力消耗巨大,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工作环境恶劣:机车驾驶室空间狭小,夏天时,锅炉散发的高温让室内如同蒸笼,司炉要在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作业,浑身被汗水浸透;冬天虽然外面冷,但驾驶室密封不好,寒风刺骨,同时还要忍受煤尘和烟气的侵袭,空气十分污浊。安全风险也很高。</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1951年10月,21岁的父亲,家中唯一的独子,从太原铁路局报名参战。</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义无反顾的奔赴了朝鲜战场。在朝鲜的土地上,父亲虽身处文职干部,却同样面临着枪林弹雨的考验。他和战友们一起,为了保障铁路运输的畅通,日夜奋战。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他们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努力,都凝聚着对胜利的执着追求。正是这些在战火中淬炼的日日夜夜,锻造出他钢铁般的意志,也让他深刻理解了"铁路就是生命线"的真正含义。</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抗美援朝胜利归国后,父亲又投身到宝成铁路的建设中。这条穿越秦岭山脉的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当时最艰巨的工程之一。在崇山峻岭之间,父亲和建设者们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凿隧道、铺设铁轨。哥哥和我均出生在修建宝成铁路的艰苦环境下。这条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钢铁巨龙,承载着他对祖国最深沉的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父亲的人生轨迹始终在铁轨与文字间交织。担任西安铁道报社社长+总编辑后,他白天深入一线采访,夜晚伏案撰写稿件。他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总能直击人心:"铁轨延伸的方向,就是祖国前进的方向。"他常说:"我们的笔,要写最真实的故事,要传递最温暖的力量。这份对文字的敬畏,让他培养出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新闻队伍。</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调任西安铁路局教育处长期间,他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他深知,铁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他还推动校企合作,注重职工培训,为铁路系统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在家庭中,父亲同样用言传身教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常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这句话,成为了我们子女一生的座右铭。</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父亲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用忠诚和奉献铺就的精神铁轨,只要心怀热爱,坚守初心,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这份精神,如同永不生锈的铁轨,永远延伸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故事,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品格,早已化作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父亲虽然离开了,但他用一生诠释的信仰之光,将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