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铅山三中历史实习生贾平凡5月20日汇报课教学纪实

抚卿脸颊

<p class="ql-block">  周一,我于九八年级1班进行了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的新课教学,收获甚多,感受颇深,于技于心皆有所获。以下为准备到教学到反思阶段的纪实。</p> 教案 <p class="ql-block">  备课要有教学教案,此为教学前的大纲,有了大纲才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p> 备课 <p class="ql-block">  为教师授课,应当胸有文章,说简单点,就是要学高为师,不然便是误人子弟。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为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内容虽简单,但是授课起来要生动有趣,是要下一番功夫。如对着课本一字不差讲,无聊至极,学生兴趣也是不大。所以备课对于我来说既是熟悉教学内容,亦是思考教学模式方法,吾不仅要讲完本课内容,还要引起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是我备课的目标和关键。</p> 教学阶段 <p class="ql-block">  课堂导入(以问问题唐朝鼎盛实在那个时期的形式导入新课)</p> <p class="ql-block">  我在授课中尽量多与学生互动,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是有声有色的人物,历史亦可重演,怎么使历史课生动有趣是我所追求的。如这次互动,我与学生互相扮演历史中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历史兴趣,深入了解历史内容,而并非枯燥无味的死记。</p> <p class="ql-block">  历史课本知识是非常局限的,吾以为此仅为历史中的皮毛,所以我尽量多多拓展历史知识,不仅仅是按课本内容传授。如我在讲孝文帝之母被赐死时,北魏是用何制度和惯例执行此政策。学生们大多不知道,所以介绍了这一历史上的于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安禄山的发迹和玄宗与杨贵妃的发展过程。在讲这知识时我又把前后学过知识串联,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亦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以下为三个教学片断。</p> 教学反思阶段 <p class="ql-block">一、不足</p><p class="ql-block">1. 部分概念深度稍显不足: “藩镇割据”的实质:藩镇如何从军事防御力量演变为独立王国,其与中央政府的复杂关系(不仅仅是对抗,也有合作与利用)解释可更深入些。部分同学可能仅理解为“军阀造反”。 “宦官专权”的特殊性:可更强调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能如此之大(掌握神策军等禁军),与其他朝代宦官干政的区别。有同学可能简单理解为“太监坏”。 “朋党之争”的危害:对牛李党争等如何消耗国力、破坏政治生态,可结合具体事例稍加展开,避免概念化。 改进: 可选取1-2个最核心的概念(如藩镇),用更简洁但深入一点的语言或小案例(如节度使的权限变化)解释其运作机制和危害本质。</p><p class="ql-block">二.优点</p><p class="ql-block">1. 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围绕“盛极而衰”的主线展开,清晰梳理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过程、影响以及最终导致唐朝灭亡的关键因素(藩镇、宦官、党争),逻辑性强,重点(转折性、制度性崩溃)把握得当。</p><p class="ql-block">2. 多媒体运用恰当有效:使用地图(动态演示藩镇割据)、精选视频片段(如战争场面或关键事件)、人物画像等多媒体资源,使抽象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政治格局变得形象具体,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p><p class="ql-block">3. 人物故事化引导:通过讲述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郭子仪等关键人物的轶事和命运,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具体化、人性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历史进程的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