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自驾之八:南京印象(二)总统府、中山陵

浪得虚名

<p class="ql-block">总统府之“总统”介绍</p><p class="ql-block">南京总统府相关的总统主要有以下几位:</p><p class="ql-block">1.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p><p class="ql-block">​2.蒋介石:1948年,国民政府依据《中华民国宪法》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改名为总统府,蒋介石在此办公。</p><p class="ql-block">​3.李宗仁: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继续在总统府办公,但当时国民政府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4月23日南京解放,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总统府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南京总统府:岁月深处的历史长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观总统府和拜谒中山陵是南京站的第二站。在南京城的脉络里,总统府是一段厚重的注脚,静静铺展在长江路292号。六百余年的光阴,在这里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网住了王朝更迭、时代浪潮,也网住了无数人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书写者介绍</p><p class="ql-block">周钟岳出生于1876年,是云南剑川人,白族。1903年参加乡试,中第一名解元。1905年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他在民国时期担任过诸多重要职务,如云南省省长、内政部部长、总统府资政、考试院副院长等。云南解放后,政府给予周钟岳必要的照顾,1953年他被聘为云南文史馆馆员,1954年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1955年5月19日在昆明病逝。</p> <p class="ql-block">来到总统府,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门楼上周钟岳手书的“总统府”三字。笔锋如历史的刻刀,苍劲中藏着往昔的显赫与威严。这门楼,见证过太平天国的风云激荡,目睹过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想闪光,也承载过蒋家王朝最后的挣扎。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把近代中国的跌宕,都锁进了自己的轮廓里。</p> <p class="ql-block">沿着中轴线前行,大堂横梁上“天下为公”的匾额,是孙中山先生留下的精神火种。1912年1月1日,他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共和的曙光,曾从这方匾额下透出来,照亮古老国度新的可能。两侧墙壁的油画,是时光的拼图:“天国风云”里,洪秀全的野心与理想在南京城碰撞;“共和肇始”时,民主的种子艰难萌芽;“国共和谈”的桌案,承载过和平的期许;“煦园曙光”中,解放军的红旗终是刺破黑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往深处走,子超楼里,林森、蒋介石、李宗仁的办公室静默伫立。木质的桌椅、陈旧的陈设,还留着当年的温度。透过窗户的光,落在“国务会议厅”的牌匾上,仿佛能看见曾经的人来人往,听见历史车轮碾过的轰鸣。而西侧的煦园,却又是另一番天地。江南园林的精巧,在这里晕染开来:假山叠翠,池水含烟,回廊曲折间,藏着几分旧时光的婉约。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就隐于此处,静谧中,似仍有他为家国奔波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假山叠翠,池水含烟,回廊曲折间,藏着几分旧时光的婉约。</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的东轴线,两江总督署的痕迹与太平天国的遗存交错。江宁织造署的旧影里,康熙、乾隆南巡的繁华还在字里行间流淌;太平天国史料遗迹中,天王府的兴衰如一曲悲歌,唱尽农民起义的激昂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站在总统府的庭院里,看阳光漫过檐角,落在青石板上。六百多年的故事,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生长。这里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历史的叹息与呐喊。“一座总统府,半部近代史”,它静静伫立,等后来人拨开岁月的雾,触摸那些滚烫的、属于民族与时代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进入总统府内部,只在大门外打了卡。然而,总统府却永远被我们铭记,因为</p><p class="ql-block"> 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建筑,融合了古代江南园林与近代西式建筑风格,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钟山魂,民族碑</p><p class="ql-block">在南京城的筋骨里,钟山是一条卧着的青龙,而中山陵,便是这青龙脊背上的一块通灵宝玉,藏着民族的魂与梦。</p> <p class="ql-block">踏入中山陵,最先遇见的是那座“博爱坊”,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如一盏明灯,映照着先生“以仁心消弭阶级,以博爱贯通四海”的襟怀。这让我想起“仁者爱人”的古训,先生的“博爱”,正是把这古老的仁爱,拓宽到了天下苍生。</p> <p class="ql-block">沿着392级石阶而上,每一步都似在丈量历史的厚度。石阶如天梯,从人间直通云端,又像一部摊开的史书,每一级都写着先生40年革命的风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先生的遗言,曾让多少志士热血沸腾?这石阶,暗合着《建国大纲》的392句箴言,也象征着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的期许,一步步,走向“天下为公”的理想国。</p> <p class="ql-block">行至碑亭,那通“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先生于此”的石碑,简洁得让人心颤。先生一生推翻帝制、创立共和,功绩如昆仑巍峨,可碑上的字,却淡如秋水。这让我想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先生的伟大,从不在碑铭的雕琢里,而在万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祭堂之上,“天地正气”的额匾熠熠生辉,恰似先生一生的注脚。堂内12根黑石巨柱,撑起的不仅是穹顶,更是民族的脊梁。先生的石雕坐像,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仿佛还在思索建国方略,那神情,让我记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古贤风范,先生虽处近代,却把这种士大夫的担当,化作了拯救民族的实干。</p> <p class="ql-block">“民族、民生、民权”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核心内容,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纲领。</p><p class="ql-block">民族主义以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为目标,打破封建王朝的民族剥削,旨在实现民族独立,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反封建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出“创立民国”的政治理想,从制度层面否定了封建皇权,体现了对民主政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民生主义聚焦以土地为核心的民生问题,初期倡导“平均地权”,后期发展为“耕者有其田”,试图通过调节财富分配来缓和社会矛盾,带有社会革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三民主义是近代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近代化进程。后来孙中山将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增加反帝、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内容,更贴合时代需求。</p> <p class="ql-block">站在祭堂前极目远眺,钟山的翠色漫过来,秦淮河如白练飘向天际。“此地气象雄伟,胜于明孝陵,若他日辞世,愿乞此一抔土!” 先生当年对钟山的赞叹,言犹在耳。如今,先生长眠于此,钟山因先生而更具魂魄,先生因钟山而永被铭记。</p> <p class="ql-block">雨意渐浓,中山陵的蓝瓦白墙,融进了钟山的烟霭里。这陵,是建筑凝成的丰碑,更是民族精神的图腾。它像一口钟,“当青天白日旗融入钟山云海”时,便该敲响,唤醒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家国担当——正如先生所愿,“天下为公”,山河永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