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荷马史诗 最早文学经典

子虚

<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荷马(Ὅμηρος/Homer,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p><p class="ql-block"> “荷马”一词的希腊原文含义多样,未能确定。</p> <p class="ql-block"> 远古时代·伟大诗人</p><p class="ql-block"> 到底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p><p class="ql-block"> 在18世纪初年,法国僧正多比雍与维柯则率先发难。他们认为,此前人们一直笃信不疑的荷马并不存在,他只不过是希腊各族说唱艺人的总代表,而不是一个人,两部史诗前后相隔数百年,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这一新的观点,可谓石破天惊,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轰动,“荷马问题”骤起。</p><p class="ql-block">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沿着这一思路对史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断言,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后经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后来,沃尔夫的同胞拉赫曼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短歌说”。</p><p class="ql-block"> 与之相对立的是以德国学者尼奇为代表的“统一说”。此说实质上是对有关荷马的传统看法的复活。他认为,荷马确有其人,他生活的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九世纪。他认为荷马运用古代民间诗歌的材料,并重新作了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p><p class="ql-block"> 古代曾有一篇《荷马传》流传下来,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不能当作可靠的史料。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公元前 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公元前 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希腊历史家泰奥彭波斯说荷马生于公元前 686年,这个年份似乎晚了一点。另一个古代传说是荷马生于公元前1159年,就是说公元前12世纪中叶,这个说法似乎又太早了一点。古代可能有过这一位诗人,其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p><p class="ql-block">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说法也不一致;有十几处地方,古代都说是他的出生地。有人说他是雅典一带的人,有人说是希腊北部,有人说是在希腊东部靠近小亚细亚一带;这些说法以东方说较为普遍,也较为可信。多数古代记载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这两处都在爱琴海东边。</p><p class="ql-block"> 关于荷马这个名字,西方学者们也有过不少考证:有人说这个字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本是俘虏出身;也有人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是附会出来的,因为史诗原来是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实际上这些都是猜测。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这倒是颇为可能的。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p><p class="ql-block"> 相传荷马创作了 古代希腊著名史诗《荷马史诗》,此书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古代作家如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 4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肯定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已遗失的古代史诗,也曾有人说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后人的拟作。有一篇已经失传的讽刺诗和一篇现存的《蛙鼠之战》,据说也是荷马写的,但前者只有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的话作为根据,后者则已证明为公元前 4世纪的一篇拟作。还有一些献给天神的颂歌,传说也出于荷马之手;实际上是古代吟诵史诗的职业乐师所用的引子,是较晚时代别的诗人写成的。</p> <p class="ql-block"> 属于英雄的史诗</p><p class="ql-block"> ——《荷马史诗》</p><p class="ql-block"> 《荷马史诗》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无论其中描绘的英雄们的所作所为和品性有怎样不为人所称道的弱点缺憾,他们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他们的事迹为后世人所评说,闪耀的品性为世人称颂仿效,鄙劣的则为世人所警戒。</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时根据《荷马史诗》所绘的图。图中为斯巴达王后海伦和特洛伊国王、帕里斯之父普里阿摩斯。</p><p class="ql-block"> 《荷马史诗》,最早的古希腊文学经典,相传是由公元前九世纪或公元前八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著。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组成,从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承传连贯上看,也许可以看作上下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伊利亚特》的故事背景是公元前12世纪时发生在希腊与特洛伊之间的一场历经十年的战争,《伊利亚特》讲述的是战争进行到第九年时发生的事情。《奥德赛》则是讲述战争结束后,希腊联军中曾献"木马计"攻破特洛伊的伊萨卡国王奥德修斯,历经重重磨难终于返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荷马史诗》不仅描述了战争、冒险,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史、风俗史,给后世研究古希腊的历史、地理、民俗、人文,给宗教、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石。从古至今,西方的哲人、文学家们一直从《荷马史诗》中汲取着资源养分。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及古希腊文化。因此作为古希腊文化的最早最重要的著作《荷马史诗》对西方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西方建筑文学艺术中经常直接刻画或间接引用《荷马史诗》中的人物事迹,因此对《荷马史诗》的了解,直接影响人们对西方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精通《荷马史诗》就能知晓了一切。</p><p class="ql-block"> 《荷马史诗》的叙事形式采取诗歌体,这是当时社会流传的一种文化形式。就如后世出现的游走于民间、在茶馆广场等处吟唱英雄史诗的“吟游诗人”。相传《荷马史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诗人。《荷马史诗》的内容并非由荷马原创,荷马只是把民间世代传诵、仅限于口头流传的故事编纂撰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源于《荷马史诗》 的这种诗歌体形式,作品中在一些场景与动作的描述中,时常使用重复或相似的词句,被称为“荷马式风格”。同时,荷马在史诗中,时常以短则一两个字词、长则数余行诗句详细且精辟地描述,作为比喻的事物,后世把这种修辞方式称作荷马首创的明喻方式。</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伊利亚特》第二卷中,荷马以三十行的明喻手法,展现希腊联军整装待发的浩大阵容。在这部描写战争的史诗中,明喻法出现达200次左右。他用“野猪”、“狮子”形容勇猛的战士;用“黑夜”、“风暴”形容战争杀戮;用驱走黑夜的“黎明”比喻战事后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在读《伊利亚特》时,你会发现,越是在战前使用较多篇幅描述的人物,往往会取得此次战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荷马史诗》的叙事手法上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人,事,物名字之前冠以一个前缀。比如“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沉雷远播的宙斯""长裙飘舞的海伦””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长了翅膀的话语”等。这类专属的形容并非单一,作者会根据场景及后续词句的韵脚加以变换。在《伊利亚特》中,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的前缀称谓至少有24个之多。这样的修辞手法,给人物以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方便了欣赏者记住作品所展现的众多角色,这也是诗歌体文学的叙述特色。</p><p class="ql-block"> 1572年Rihel公司出版的《伊利亚特》24卷,共1万5693行。讲述希腊联军与特洛伊十年战争的最后一年的战事。故事涉及人物众多,包括战争双方的人类以及卷入人类战争的奥林匹斯山众神。为了报复抢走斯巴达王后海伦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兄长阿伽门农统帅希腊诸国联军,开始了对特洛伊长达十年的讨伐战。战争进行到第九年十个月时,希腊联军因为内讧导致一场瘟疫。内讧起因是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拒绝归还一个女俘给她的父亲,这位父亲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祭司,他请求以重金赎回女儿,却遭到阿伽门农的侮辱性拒绝,祭司便祈求阿波罗的帮助,于是阿波罗对希腊军降下瘟疫。为了不使瘟疫继续蔓延导致联军崩溃,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与众英雄要求阿伽门农归还祭司的女儿,阿伽门农迫于众怒答应,却要求补偿自己的损失,继而夺走了阿基里斯心爱的女俘。阿基里斯大怒,从此拒绝参战,并让自己的母亲海之女神忒提斯向众神之王宙斯投诉,要求惩罚阿伽门农。</p><p class="ql-block"> 失去阿基里斯的希腊联军,节节败退,被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尔王子带领的特洛伊军攻至海边的营地,并开始焚烧希腊战船。至此危急之际,阿基里斯仍不肯出战,于是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了阿基里斯的盔甲和战马,冒充阿基里斯出战,虽一时击退了特洛伊人,但帕特洛克罗斯最终也为赫克托尔所杀,阿基里斯的盔甲也被抢走了。阿基里斯的盔甲是阿基里斯的母亲忒提斯女神请火神专门为他制造的,好友被杀与失去盔甲使得阿基里斯暴怒,于是重回战场找赫克托尔报仇,最终杀死了赫克托尔。《伊利亚特》的诗篇以赫克托尔的葬礼为终篇。</p><p class="ql-block"> 《伊利亚特》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及神祇的形象,每个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阿伽门农傲慢无礼,阿基里斯恃才自傲,赫克托尔爱国护民,奥德修斯聪明睿智。赫特托尔在决斗前最后一次与妻子安卓玛姬与儿子阿斯泰安奈克斯相聚的情景,见于公元前四世纪的陶器。在描写赫特托尔出战前与妻儿告别的场面时,既表现了他英雄柔情忠贞的一面,也表现出自古在英雄面前忠孝家国无法两全的矛盾。这也是《伊利亚特》中的经典温馨场面。帕里斯抢走别人的妻子与财宝,在国家大难当头前拒不交还的自私卑鄙;阿基里斯只因一己之怨,便置盟友的生命利益于不顾;阿伽门农更是愚蠢傲慢,为一点点利益便不惜破坏盟友间的信任……对比这些,赫克托尔则表现出真正的英雄气概,不仅战斗勇武,同时品性端正,从不为私废公、损人利己。</p><p class="ql-block"> “兵征天下,王者治国”,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荷马史诗》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无论其中描绘的英雄们的所作所为和品性有怎样不为人所称道的弱点缺憾,他们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他们的事迹为后世人所评说,闪耀的品性为世人称颂仿效,鄙劣的则为世人所警戒。</p><p class="ql-block"> 阿基里斯早就知道他会在特洛伊战争中丧命,这是命运使然,他的母亲忒提斯女神也给过他选择——回家,你会有一个健康长寿的人生;参战,你会丧命但同时会获得不朽的荣誉。阿基里斯选择了不朽的荣誉,这是一个英雄的选择,一个时代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命运的选择。在荷马的时代,人们对于荣誉的看重远远大于生命,这与中国古代相类似。在没有无神论泛滥的古代,任何民族的道德伦理都是如此,这也正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高于动物的根本之处。</p><p class="ql-block"> 《荷马史诗》也反映了当时人的世界观、宇宙观。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直接插手的人类战争中,神也有遵从的规则——即使是神,也不能随意更改天命。特洛伊注定会在战争中毁灭,即使为奥林匹斯山上地位仅次于宙斯的太阳神阿波罗所庇护,也无法改变这个命运。</p><p class="ql-block"> 《荷马史诗》通过对神祇们干预人类战争的描述,表现出人类中的一切都有其背后的因素,人类的一切都在神的监护下;神可以左右于人,但却无法左右天道,不仅不能违背天命,还要维护天道的运转。埃涅阿斯王子是特洛伊一员勇将,战争中他曾多次遇险,每次都蒙神祇相救,他的母亲爱神阿佛洛狄忒、太阳神阿波罗,甚至站在希腊人一方的海王波塞冬都曾向他伸出援手。因为,他是未来罗马人的祖先、罗马城的建立者,他的命不能终结在特洛伊。当希腊人以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在城中大肆屠杀之时,他带着家人和一些同伴,在神的庇佑下逃出特洛伊城。</p><p class="ql-block"> 《奥德赛》24卷,共1万2110行,与《伊利亚特》构成整部《荷马史诗》。在内容上,可以说承续《伊利亚特》,交代了赫克托尔葬礼后,特洛伊战争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结局,但主要内容更像一部海上历险记。这十年间,奥德修斯从吃人的独眼巨人的洞穴逃脱,战胜了魔女喀耳刻,并在魔女的款待下游历了冥府,与阿伽门农和阿基里斯的亡灵交谈。之后,他又用计躲过海妖塞壬歌声的诱惑,穿过海怪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的居地,摆脱女神卡吕普索的七年软禁与挽留……</p><p class="ql-block"> 伊萨卡人见国王十年未归,以为他已死掉,当地贵族窥视他的权位、财富与他美貌的妻子珀涅罗珀。那些无耻之徒逼迫追求他的妻子,虽然珀涅罗珀百般设法拒绝,却无法摆脱这些人的纠缠。奥德修斯历尽艰辛终于返家时,这些人正占据着他的宫殿,挥霍他的财物。奥德修斯与他的儿子联手,通过比武杀死了这些人,夺回自己的王宫和妻子。</p><p class="ql-block"> 奥德修斯意志坚定,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与危机,都无法摧毁他的意志,即使是仙境般的生活、美丽的神女的爱情也无法动摇他,从始至终他不改初衷,坚守着回家的信念。他的妻子一直对他忠贞不二,他的儿子在雅典娜的引导下出海寻找父亲,在三人的共同努力和神的帮助下,终于得到合家团聚的完美结局。奥德修斯足智多谋,他的历险故事读起来惊险有趣,引人入胜。要说《伊利亚特》是一部场面宏大的战争史诗,那么《奥德赛》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险记。</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游历阅读拍摄及积年积攒,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