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意思清楚,不用唠叨了。</p><p class="ql-block"> 美食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可以反映其文化侧面,通过饮食能了解民俗民情,观察百姓生活。而饮食又和旅游紧紧结合在一起,出门在外,离不开“吃住行”三个字,吃排第一位。</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日本,所见所闻前几篇已述,最后谈谈日本的饮食,都是旅行中的亲身经历,算是一种感受吧,不一定全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大阪烤肥牛</b></p><p class="ql-block"> 从机场到达大阪市区,在酒店办理完入住手续,已是北京时间下午六点,日本时间比国内早一小时,也就是七点,天色已擦黑。</p><p class="ql-block"> 初到日本,第一顿吃什么好?总得有点仪式感,于是想到当地的特色饮食,那就来烧和牛吧。大阪属关西地区,靠近著名的日本和牛——神户肥牛的产地。由于大阪是关西第一大城市,餐饮业十分发达,其中烧和牛很有名。在街上走,隔不远就会看到一家烧和牛餐厅。</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酒店位于市中心的道顿堀,商业繁华,餐饮集中,烧和牛餐厅也多,酒店楼下就开了一家。进去看时,里面大多是欧洲游客,喝酒吃肉,谈天说地,闹轰轰的,另外可能是排烟系统问题,餐厅里烟雾缭绕,烧肉香飘散到了马路上。见此情景,心里有些抵触,最好能换一家。儿子用手机搜,说靠近心斋桥附近有,步行过去就几百米。 </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道顿堀老街亮起了灯,沿街漫步,两边店铺灯火通明,门头灯五花八门,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大阪老城商业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来到烧和牛餐厅,满脸笑容的服务小姐把我们引进去,里面的服务员鞠躬相迎。餐厅不大,外面一个长吧台,客人可坐在边上喝酒吃肉。穿过吧台,里面有三间包房,其中两间是日式,已坐了人。日式包房需脱鞋盘腿坐上去,现在为照顾客人,腿下有空间可以伸脚着地。我不适应日式包房,更主要是没有脱鞋吃饭的习惯,就选了那间有桌椅的包房。</p> <p class="ql-block"> 烧其实是烤,烧和牛就是烤肥牛。不锈钢的炉子嵌入木桌,用的是炭火,无烟的。食材自然是肥牛,有雪花牛肉、牛肋条、牛舌等,根据价位还有等级之分,雪花牛肉最好的是A5级。除了肥牛,为调节口味,还有鲜菌、山药和青椒等食材可选。菜单是日文的,配有精美的图片,服务员听不懂汉语,但英文还行,于是儿子儿媳就用英文加图片点菜,我和夫人在一旁等着吃现成的,只吩咐记得给我点杯冰镇扎啤,夫人也要了一份日式石锅拌饭。</p><p class="ql-block"> 我是吃过大阪肥牛的。那是二十年前,我和公司一行十多人来日本旅游,从东京经横滨、名古屋、京都,最后到了大阪,一路看盛开的樱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日本的饮食,似乎除了清淡、精致小巧外,也没觉得什么,也许那时关注点不在吃上。记得到大坂的当天晚上,恒丰公司文总请大家吃烤肥牛,席间还喝了两瓶在华人超市买的茅台,是那种不带酒杯的五星茅台。那时文总还没有搞他的恒丰足球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兰拉面</b></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旅游,无论在东京、大阪,还是京都、镰仓,中午一般简单应付,找家面馆吃碗拉面或乌冬面,然后赶紧去下一个景点,晚上回到住处,才找一家餐厅慢慢品尝消磨。</p><p class="ql-block"> 但也有一次例外。</p><p class="ql-block"> 在大阪游玩的第二天,儿媳提议晚餐去心斋桥吃“一兰”拉面,然后再尝尝隔壁家的铁板烧——元祖大阪烧,据说两家店都非常有名,属网红打卡店。我本来晚餐一般是不吃面的,但孩子们喜欢,还说吃完后顺便逛逛心斋桥一带著名的夜市,于是欣然跟着前往。</p> <p class="ql-block"> 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现在国内城市餐饮的网红店也越来越多。我家紧邻的贵阳小十字和民生路一带,那些卖炸土豆片、碗儿糕、脆哨的门店,每天莫名其妙排好长的队,逢节假日人更多,以年轻人为主,游客把街也堵了半边。开始我觉得不可理解,时间一长也习惯了,这就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一兰”拉面店位于心斋桥的道顿堀河边,这是一条人工挖掘的运河,运河两岸全是各类商业门店,游人众多,来“一兰”拉面店打卡的自然也多。儿子儿媳及夫人赶紧去排队,我抽空到河对岸拍一些运河、游人、面店的照片,拍得差不多了,也轮到我们进店吃面。</p> <p class="ql-block"> 拉面馆设在二楼,走外挂楼梯上去。面馆营业面积不大,每次只放四人左右进店,然后在自动售卖机上点餐,没有服务员,见到一个服务员是维持秩序,安排引导就餐的。自动售卖机旁边的柜子上,堆放有盒装的“一兰”拉面,估计是方便客人餐后外卖带走。</p> <p class="ql-block"> 终于轮到我们吃面,进去一看,吓了一跳,没有传统的餐桌。长条形屋子里,左面墙上设些挂钩,供客人挂衣服和物件。右面是什么呢?是一排隔成许多小窗口的台面,那窗口最多就50公分宽,每个客人坐在自己的窗口前就餐,互不打扰。</p> <p class="ql-block"> 我刚在自己那窗口前坐好,竹帘窗就拉了起来,里面露出个笑容可掬的服务员,端出一杯冰水,递出一双竹筷和湿面巾,还有黑红木漆碗装的咸鸭蛋,然后刷的一下,竹帘窗又拉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不多一会儿,竹窗帘再次拉了起来,还是那笑容可掬的服务员,端出一大碗汤面,还有儿子为我点的冰镇扎啤。</p> <p class="ql-block"> 汤面本身没什么好说的,是猪骨炖的浓汤,面条也筋道,碗里还烫了几片很嫩的肥牛。我就着汤面和咸鸭蛋,惬意地喝了那杯冰镇扎啤。</p><p class="ql-block"> 客观的说,“一兰”拉面这种就餐形式不适合我,感觉太封闭、太自我了。也许有社交恐惧症,喜欢独处的朋友能接受这种方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算一种体验。我在这里絮絮叨叨地说吃面细节,也是想让更多的朋友了解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没吃饱的料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分配到电视机厂工作,当时厂里正引进东芝公司的彩电生产线,现场有十多名日本技术人员指导安装,我赶上了好时候。为了能和日本专家交流,我买来一本日语初级教材速成。那教材中生活用语就有“料理”一词,日文和中文写法一样,读音也和汉语相近。我记得“料理”在日文中的意思,就是指日本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那速成的日语早忘了,但“料理”一词却还记得。又曾几何时,“料理”成了日本高档菜肴的代名词。那么来日本旅游,不去搓一顿“日本料理”,似乎说不过去。</p> <p class="ql-block"> 到东京的当天晚上,我们急不可待的就去品尝日本料理。餐厅是儿媳选的,离我们住的赤坂酒店不远。</p><p class="ql-block"> 赤坂位于东京市中心,早在德川幕府的江户时代,这一带是武士居住的地方。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新兴的资本主义道路,武士阶层逐渐衰落。后来赤坂区域建起了国会大楼,还有一些大商社等,现在算是东京的富人区了。</p><p class="ql-block"> 料理店位于路边一家“居酒屋”的侧面,外观看上去不显眼。三月的东京,到了夜间,寒风吹起来凉飕飕的,但进到店里,立马变得暖融融,温馨起来。</p><p class="ql-block"> 料理店不大,估计就两三间包房,装修简约且现代。餐厅服务员是两位看上去年近七十的老两口,也有可能是料理店的老板。见我们进屋,立即满脸堆笑的迎上来,帮我们把脱下的衣服挂进衣橱里,然后引到包房。无意中,我瞥见另一间包房是些欧美人,十分欢快。</p><p class="ql-block"> 点餐由儿媳负责,她比较熟悉。吃现代“日本料理”有套餐,分餐每人一份,按顺序一道菜一道菜的上,吃完收餐具,再上下一道。讲究的是那种仪式,这些我多少有些了解。</p> <p class="ql-block"> 但第一道菜还是让我吃惊,左边木碗里紫苏上放着少许的虾仁片,我说“少许”是指我一口的量。右边玻璃杯里,几块酱黄瓜配两小坨咸肉。我只能把它当作开胃菜,慢慢呷着冰啤酒。</p><p class="ql-block"> 第二道菜有些意思了,一个烹好的小海螺、柠檬片垫着的小块烤海鱼、敷上鱼子的糕点、一块鹅干,还加小碗装的不知什么海鲜肉,不敢问,吃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三道菜在国内吃过。生鱼片、金枪鱼片、还有不认识的其它海鱼,叫刺身拼吧,那蘸碟酱油极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七道菜最丰盛,盘子也最大,长方形的白瓷盘里放着各色寿司,我也终于把冰啤酒喝完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一碟果冻和抹茶冰激凌。</p> <p class="ql-block"> 这顿料理,花费不菲,但我却没有吃饱。在此无意抹黑“日本料理”,只说的感受,我本身食量大,且无肉不欢。以前在国内听一个朋友说过,日本人身材好,几乎没有胖子(相扑除外),靠的就是控制饮食。后来看介绍日本历史的书籍,日本是个岛国,过去物产有限,岛民在饮食上不能敞开,每顿吃个半饱就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巴西烤肉和重庆火锅</b></p><p class="ql-block"> 吃日本料理,没吃饱,心欠欠的。第二天去富士山,碰巧遇上日本今年最大的一场雪,山没看到,看了个寂寞。当晚回到东京,只能把两天来的不快发泄在吃上。于是给儿子发话:找家餐厅,嗨吃大喝一顿。</p><p class="ql-block"> 儿子还真行,说离我们住处不远,靠近日本国会大楼那边,有一家巴西烤肉餐厅。如果在国内,我听说巴西烤肉,多半会打退堂鼓,隐隐约约觉得粗鲁。现在顾不得这些了,先去大块朵颐,饱饱口福再说。</p><p class="ql-block"> 从酒店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那家巴西烤肉餐厅。但按导航却怎么也走不进去,原来餐厅设在气派的商务大楼里,需穿大楼的地下通道才能达到,通道贴有高档的复古墙砖。</p> <p class="ql-block"> 这家巴西烤肉餐厅名叫阿莱格里亚(ALEGRIA),西班牙语的意思是“欢快”。餐厅里有十几张餐桌,几乎全是用餐客人。服务员让稍等,收拾出一张桌子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 坐定后,服务员摆上餐盘和刀叉,用夹杂日文的英语告诉儿子,餐厅按人收费,每人3000日元,随便吃,包括各种饮料和冰镇扎啤。3000日元,相当于150元人民币,在日本东京市中心,烤肉随便吃,啤酒饮料随便喝。怎么夸赞才好呢?就用餐厅名字ALEGRIA——欢快。</p> <p class="ql-block"> 烤肉无需自己动手,由帅气的服务小伙烤好,热气腾腾的一块用铁签穿起,走到你的餐桌前,用刀切下几片放你盘里。隔几分钟,另一小伙又转过来,提起另一块烤肉来服务。烤肉有七八种,有牛肉、猪肉、鸡肉、红肠等,口味各不相同,对我这种食肉动物来说真是太对胃口,一直会把你吃撑,待服务小伙转到面前,只好摆手拒绝。合我心的还有多种冰镇啤酒,包括黑啤,随意取用。</p> <p class="ql-block"> 这次在日本旅游,除了这顿恣意放肆的巴西烤肉,我们还吃了一次重庆火锅。那是到日本的第三天,想吃中国菜了。吃哪样好嘛,中国菜博大宽广,太难选择,就去吃重庆火锅。</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大阪老城区,一对重庆夫妻开的火锅店,年纪估计六十多了,店里伙计全是中国人。我们在贵阳时,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吃一顿重庆火锅,对味道的把握虽说不一定赶得上重庆人,但大致也不会差太远。</p><p class="ql-block"> 这次在大阪吃的重庆火锅,就我个人的口味,和贵阳的重庆火锅差不多。但身在异国他乡,听周边食客说着外国话,那这涮火锅的感觉,就来得亲切。不经意间,耳边飘起李健的歌曲《异乡人》:</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把他乡,</p><p class="ql-block"> 当成了故乡。</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