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追思

用心体丈量世界

<p class="ql-block">  微信收到第一个节日问好,知道今天是父亲节了。清晨,街巷里忽然飘散开栀子的清香,仿佛时光悄然凝聚,一下子牵引我回到那熟悉而遥远的岁月里去了。我的父亲,已然远去八年,然而这如雪的栀子香气,竟似他温煦的目光,穿越了生死阻隔,无声无息地、轻轻裹住了我的身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生命启程于1930年,他童年时三次被辗转卖至他人为子,尝尽人世的离乱与辛酸。年幼的他一次又一次被带到陌生的门户,无依无靠地面对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明天。他的童年被命运随意拨弄,像初春枝头尚未展叶即被风卷走的花苞——那种失根的滋味,想来是彻骨的寒凉。</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的太阳终于升起,父亲也获得了新生,他在私营丝线店里开始当起了小学徒。随后又进入国营企业,继而踏入市府机关的大门,直至后来担任多家工厂的书记、厂长之职。</p><p class="ql-block"> 我从一岁开始就离开父亲随母亲在桃江老家乡下生活,幼小的我只知道父亲在不远的市里当一个单位的领导。<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正熟识父亲已到了我六、七岁年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是一个有感恩心的人。父亲给我们讲得最多的是感恩毛主席、共产党。我听过父亲在学校给中小学生作的忆苦思甜报告,他以亲身经历,让学生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毛主席、共产党和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听毛主席、共产党的话。父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心目中,毛主席、共产党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父亲没有读很多书,但他给我说的几句话,让我这个读了大学的知识分子无比佩服。他说,无数事实可以证明毛主席是大公无私的,他老人家一切都是为了劳动人民,为了无产阶级、为了共产主义,所以我们一定要感恩毛主席,紧跟毛主席。有次父亲回乡下,没有给我们买什么礼物,但却自己用钱给大队干部每人送了一本毛主席著作。当时,母亲不是很理解,但现在想来,这是父亲感恩毛主席、感恩共产党最真实、最朴实的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祖父、祖母不是父亲的亲爹娘,但父亲特别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祖父是一个厚道之人,对晚辈无私付出,常听父亲讲起三年困难时期祖父冬天打着赤脚捞鱼虾给哥哥改善生活。我没出生祖父就去世了,仅听父亲的介绍就让我对祖父肃然起敬。祖母晚年,父亲尽孝床前,我亲眼目睹父亲为祖母喂饭、吸痰,感受了父亲的孝心,也给我们儿女树立了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是一个疾恶如仇、乐善好施的人。记得父亲曾不止一次跟我们说,做人要坦荡,对坏人不纵容,要敢于斗争;对好人要以诚相待,互相帮助。文革时,父亲厂里有一个叫徐XX的人,也是领导,但他在阶级斗争运动中不实事求是,恶意巫陷、造谣诽谤他人,父亲一直不与之为伍,坚决斗争,至死也没有原谅他。父亲对厂里的职工非常关心,不但尽其所能解决他们的困难,还常常把自家的东西让度给更需要的人。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件是当时父亲厂有一位职工没有住房,父亲亲自到居委联系协调,为没有住房的职工争取到了房产公司的房子。还有一件是知青回城的事,当时我姐姐是下放宁乡的知青,后来根据政策,知识青年分批回城,父亲硬是顶着家庭的压力,让厂里所有的知青子弟都回城进厂了,我姐姐才最后一个回城,家里人当时都非常生气。事过境迁,当现在再说起这个事,我们从心底里佩服父亲当时的所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记得我六岁时的夏天,因得了急性</span>阑尾炎<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哥哥和同村的一个年青后生用竹椅抬到桃江县人民医院。后来父亲从益阳赶了上来,一见到我,双眼通红,在问明情况后,二话不说,租下一条小船,载着我转院益阳地区人民院治疗。当时的情景虽然已经淡忘,但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我们子女在父亲心中的份量,也明白了父亲是我终身的依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4年夏,我回到益阳父亲身边生活。记得当时父亲在横马塘高桥公社中学办完姐姐的转学手续后,用自行车驼着我们姐弟俩到桃江县城坐轮船。由于有行李,自行车一次只能驼一人,父亲就采取老鼠搬家的方法,将我们姐弟轮流驼行,近十里的乡路,来来回回骑了近2个小时。父亲累得汗流夹背,但他乐此不疲。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常常在我的梦镜里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9年9月,我在肠梗阻手术后去上大学,父亲亲自送到沈阳。一路上,他扛着所有行李,为了节省资金,只买了一张卧铺票,让我睡卧铺,他一直坐着。到学校后,和我挤着睡在一张单人床上,办完所有手续后才返回。记得离开时,父亲一再叮嘱我注意身体,珍惜学习机会,为将来建没祖国学好本领。朴素的语言和殷杰的期望,一直鼓励和支持着我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畏困难,勇敢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一次我和母亲从乡下来益阳看望父亲,当时没有手机之类通讯工具,所以我们娘俩来厂里他并不知情。当我们走近他的办公室时,透过窗户看到他双手撑在办公桌上,额头上一个高高隆起破了皮的肿包往外渗着血水,表情痛苦、双眼无神地望着窗外发呆。可一看见我们,他似乎一下子晃过神来,笑容可掬的一把将我搂进怀里,说爸爸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回乡下,很想我的满儿呢。<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来长大了我听母亲讲才知道,父亲额头上的肿包,是当市里所有的干部被迫到市体育场参加与常德造反派武斗至死的一个益阳造反派的追悼会,磕头磕的。当时正处文革,父亲被厂里的造反派打倒靠边站了,但在我们看望他的那几天时间里,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受完批斗回来后,装着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照样到车间里与工人一起劳动,照样与同事和我们谈笑风声。父亲这种坚强乐观的品格影响着我,在后来我到益阳上学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时候,有同学故意当作我的面念父亲工厂外墙上写的标语:打倒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汪XX时,我不但不害怕、自卑,反而给予有力的回击。</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父亲当企业领导时,对厂里的知识分子格外重视。在那样的年代,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父亲却形容知识分子就象臭干子,说起来臭但实质很香。在父亲的厂里,知识分子一直受到尊重、重用。改革开放后,父亲厂里的好几个知识分子走到市里重要领导岗位,现在看来与父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远房堂叔,是一个很有能力水平的知识分子,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而生活流离,父亲一直给予关心、帮助,他们的友谊保持几十年,我们两家也成了世交。</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的影响,尊重知识也成了我家的家风。父亲一直把子女的学习放在首位,在他的心中,一个人只有掌握知识才能明事理,只有掌握知识才有真正的本事,只有掌握知识才能为社会作出大的贡献。他也常常给我们说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那个年代,父亲能经常通过老师掌握了解儿女的学习情况并且亲自督促,是很难能可贵的。别的事情他从不走后面、搞特殊,但为了子女的学习,他总是想方设法把我们放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读书。后来,父亲的子孙成为教授、博士、硕士,不能不说是父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子女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去已经八年,如今我的孙女也亦上学,她爱学习,有礼貌。当她背诵起古诗来,稚嫩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竟奇妙地与我记忆深处父亲督促我学习的影像叠合在一起。父亲那尊重知识、教导子女热爱学习的坚韧与执着,原来早已化作血脉中不灭的微光,又悄然照亮了第三代的清晨。我忽而明白,血脉的传递,即是薪火在无形中接续:纵使躯体化入黄土,精神却化作根脉,始终托举着后辈向上生长。</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追思我永远不曾离去的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