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9日在高太的号召下我们一行五人(高太、欧总、小单、小靳和我丿分别从深圳、郑州出发,湘潭集合。开始为期四天的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0日.第一站,刘少奇同志故居。</p><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坐落于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刘少奇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农村民居,为对称形的土木结构、两进两横四合大院,坐东朝西,前临绿水,背靠青山,周围树木参天,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茅屋5间。刘少奇故居共陈列展品200多件,生动地再现了湖南农家的风貌和刘少奇在这里学习活动的部分场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主席是当代湖南诞生的第二位伟人,这位1898年11月24日诞生于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的无产阶段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开国元勋,他曾于1959年和1965年两度当选为国家主席。</p> <p class="ql-block">铜像广场宽46.2米,长245米,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刘少奇铜像于1988年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落成,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揭幕。刘少奇铜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程允贤精心雕制,像高7.1米(含底座),有两层含义:刘少奇同志享年71岁,以此纪念;“七一”是党的生日,以此缅怀刘少奇对党的事业的巨大贡献。 </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毛泽东同志故居</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铜像位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像区占地5200平米。</p><p class="ql-block">祭拜伟大领袖毛主席</p><p class="ql-block">听当地人讲,每逢节假日,家人出行前都要前来祭拜一下伟人</p><p class="ql-block">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己是家乡人民心中的神了。</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恩师浩荡</p><p class="ql-block">邹春培 毛宇居 李漱清、毛簏仲、李元南、徐特立、扬昌济、袁仲道</p> <p class="ql-block">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大厅墙上,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坤舆大地图》,世界如此之大,今他震惊不己。此后,他更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特别注重阅读社会"无字之书.</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人民中国》《北京周报》和新华社英文时评,《共产党宣言》《哥达钢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外文原版,自己撰写的《予盾论》《实践论》《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等,都是毛泽东学习英语的重点教材。</p><p class="ql-block">图为毛泽东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时写的批注</p> <p class="ql-block">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历史事件,毛泽东必有诗作,必有吟咏</p><p class="ql-block">《水调歌头 游泳》</p><p class="ql-block"> 《念奴娇 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原称上屋场、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整体坐南朝北,属土木结构“凹”字型典型建筑,总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毛泽东同志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0间,东侧为毛家宅院,共14间;西侧为邻居宅院共5间;厅屋两家共用,现门额为邓小平同志手迹。毛泽东于此诞生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陈赓同志故居</p> <p class="ql-block">原名陈庶康 。1903年2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曾毕业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1916年13岁就参加了湘军,1921年退役,随即进入毛泽东倡办的自修大学念书,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等战役,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p> <p class="ql-block">陈赓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杨吉湾。杨吉湾是一个建筑群体,土砖青瓦,上下两栋,左右两横呈“凹”形,共有40余间房屋,属中型民居款式。坐东朝西,依山靠水,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 彭德怀同志故居</p> <p class="ql-block">德怀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石峰下。故居始建于1925年,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粉墙青瓦,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故居一直由其胞弟金华、荣华居住,故名“三华堂</p> <p class="ql-block">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是彭德怀将军生涯中的"重要作品"是以让他夸入世界著名军事家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一天探访4位名人故里,时间压缩的还是比较紧张。大概6点左右结束回到湘潭市中心酒店。</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1日一早从湘潭市出发前往长沙市第一师范学院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湖南第一师范红色底蕴深厚,毛泽东在此学习、工作8个春秋,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由此可见,第一师范的学习经历为其成为“拄长天之大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长沙城南妙高峰下,湘江之滨的书院路上,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静静矗立。这里曾是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更是青年毛泽东求学八载、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宏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在进入一师之前,曾在多所学校就读,但都不甚满意。他既不喜欢私塾讲授的传统经书,也头痛父亲要他学习珠算以便给家里记账的功利主义。他的心思放在阅读中外历史、地理书籍和关注世界大势上。</p><p class="ql-block">1913年春,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自己最适合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第四师范学校和第一师范学校合并。从此,毛泽东有如鱼入大海尽情遨游,在第一师范度过了近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个学校里有了不少进步。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_手好古文。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p><p class="ql-block"> 一毛泽东1936年与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谈话</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泽东当年住过的寝室</p> <p class="ql-block">穿越千年的红色长廊</p> <p class="ql-block">当年毛泽东学习的教室</p><p class="ql-block"> 第八班教室:穿越时空的课桌</p><p class="ql-block">推开教室木门,斑驳的黑板上还留着"道德"二字的粉笔痕。毛泽东曾坐在第一排第四个座位,他的《讲堂录》里记录着"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的激扬文字。触摸课桌上的凹痕,仿佛能看见那个身着青布长衫的青年正奋笔疾书。</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读书期间,经常早晨来这里冷水浴。</p><p class="ql-block">这个好的习惯是毛泽东的恩师扬昌济传授给他的</p><p class="ql-block">水井</p><p class="ql-block"> 冷水浴背后的意志淬炼</p><p class="ql-block">校园东南角的水井,是毛泽东坚持五年冷水浴的地方。井口青苔斑驳,井壁上还有当年汲水时绳索摩擦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漫步千年学府,触摸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见证历史转折的舞台</p><p class="ql-block">1920年,毛泽东在这里发表《社会改造问题与共产党》演讲,系统阐述建党主张。穹顶的木质桁架历经岁月沧桑,舞台上的吊灯依然保持着民国风貌,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革命声传画舫中"的激昂回响。</p> <p class="ql-block">湖南一师通知栏</p><p class="ql-block">正沉浸在讲解员的讲解中,有些部分地方在维护、维修。在湖南一师青瓦灰墙的大门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个转身,我们己来到湖南大学门口</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称</p> <p class="ql-block">红楼</p><p class="ql-block"> 这座1926年的建筑至今仍在生产比砖石更坚固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还没有走进书院,"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楹联便己存荡浩气,耐人寻味,这大气苍劲的颜体文字构成了岳麓书院千百年的文化根基。</p><p class="ql-block"> 对联的上联"惟楚有才"出自《左传》.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寓意为湖湘地区人才辈出,在岳麓书院最为兴盛</p><p class="ql-block"> 魏源 、左宗棠曾在此铸就湖湘精神</p> <p class="ql-block">惟楚有财,于斯为盛. 北宋真宗御笔门额</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能感受湖湘文脉的生生不息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岳麓书院之后的二门面的"萧湘槐市"扁</p><p class="ql-block"> "潇湘"指湖南地域,"槐市"源自汉代长安人聚集交流的槐树成行的集市,象征学术文化繁荣.</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汇集之地,题匾以"槐市"类比突出</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的"学达性天"匾额由清康熙皇帝于1686年御赐,原匾已毁,现为1984年依康熙手迹重制</p><p class="ql-block"> "学达性天"是康熙二十五(1686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承理学、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而御赐的匾额,意在勉励学子通过修身治学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其核心思想源自儒家理学,强调通过学习人道与天理,恢复天性,认识天命。</p> <p class="ql-block">"道南正派"是清乾隆八年(1743)乾隆皇帝御赐给岳麓书院的匾额,旨在表彰其传播理学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的校训</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树伴书院</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亁隆五十七年(1792)因唐朝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而得今名</p><p class="ql-block"> 与安微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p><p class="ql-block"> 1913年至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长廊</p> <p class="ql-block">湖大是全国唯一没有围墙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没有围墙的学府是包容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和角色。</p><p class="ql-block">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流,车辆。地铁站和教学楼旁千年古树相得宜章。幽静又不失浪漫。</p><p class="ql-block"> 每次出行、高太都不忘记在本子上打卡、盖章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肖劲光故居始建于清代。</p><p class="ql-block"> 肖劲光(1903 _1989)湖南长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将</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称为"中国第一洲"是以盛产橘子而盛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是坐落于长沙橘子洲头的艺术雕塑</p><p class="ql-block"> 是红色之洲的代表作,由广州美术学院黎明创作</p><p class="ql-block"> 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雕塑的头部通过表情刻画出展现一个在橘子洲头沉思的毛泽东,表现青年毛泽东的"心忧天下"</p> <p class="ql-block">雕塑的基座设计成毛泽东的肩膀,寓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32米高度,则象征着毛泽东32岁时在这里写出了《沁园春-长沙》的不朽诗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6月12日,高太带领我们参观扬开慧故居</p> <p class="ql-block">扬开慧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当地亦称板仓),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为杨开慧父亲杨昌济所建。故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约680平方米,由三栋平行排列的房屋组成,具有典型的湖南乡村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扬开慧:(1901年11月6日一1903年11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都乡板仓(现开慧镇、开慧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家扬昌济女儿,毛泽东妻子。</p><p class="ql-block"> 革命烈士、无产阶级战士、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着。</p> <p class="ql-block">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故居原有两进,共有房屋14间。</p> <p class="ql-block">许光达 (1908.11.19~1969.6.3) 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县东山市萝卜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 </p> <p class="ql-block">许光达 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后来编入炮兵科。</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任装甲兵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领导组建了装甲兵机关、部队、院校基地和科研机构。</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即将结束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短暂的三天红色旅游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更加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行程即将结束之时,高太也不忘记带领大家吃一次正宗湘菜。(不放辣椒的湘菜)</p> <p class="ql-block">行程己接近尾声,非常感谢高太组织这次的红色之旅。也感谢在行程中付出的欧总,小单和小靳。</p><p class="ql-block">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次分别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p><p class="ql-block"> 期待下次和高太的同行,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