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秦皇求仙入海处。</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东巡碣石,并在此拜海,先后派卢生、侯公、韩终等两批方士携500童男童女乘舟入海求仙,寻求长生不老仙药,适逢波涛汹涌,白浪滔天,皆呼不能渡,始皇乃择良辰吉日沐斋淋浴,驾临海边设香案把酒祭拜,海面顿时天开云散,风平浪静,遂扬帆入海,求仙船队得以顺利出航。</p><p class="ql-block">后人为纪念秦始皇曾在此拜海求仙,特立"拜海碑"一座,而今2000多年过去了,求仙栈桥于2002年3月复建,全长355米,现成为四方来客到海上休闲观光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开国元勋徐达以其独到的军事家眼光,在山海之间建关设卫,留下了这座长城军事重镇,成就了山海关重要的军事地位。</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关“城楼,是山海关城的东城楼,又称镇东楼,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面积为198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方的箭楼高13.7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20米。下部为城台,呈长方形,长44米,宽30.4米,高11.75米,城台建筑敦实雄厚,中央有砖砌拱券门,以通内外,券门洞高7.5米,宽5.8米、原设有大门,可以开闭,明初建关时期,这里是朝鲜等国入贡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平时城门大开,供车马人流通行。战时紧闭,固若金汤,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东侧</p><p class="ql-block">山海关钟鼓楼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关城中心,下为方台,高8.26米,台上建文昌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双层,高13.3米,一层四面带围廊,二层四面围平座,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西侧</p> <p class="ql-block">迎恩楼</p><p class="ql-block">山海关古城的西门,又称为迎恩门。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首都,位于山海关以西300公里左右,由京城来自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给的粮草和饷银,自然都是来自西方,所以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而冠名。上面的城楼,也就随之叫做“迎恩楼”了。明嘉靖、万历,清乾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至解放初期,由于年久失修,于1955年春拆除。得益于古城保护开发之大计,2005年,迎恩楼又再现其雄姿,傲然于山海关西门之上,楼体为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角山长城</p><p class="ql-block">角山长城距古城山海关北约3公里,系燕山余脉,是关城北山峦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峰为大平顶,平广可坐数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龙首戴角,故名。</p><p class="ql-block">角山景点,主要有角山长城、敌台、角山寺、瑞莲捧日。</p><p class="ql-block">角山是万里长城从老龙头起,越山海关,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们又称它为 " 万里长城第一山 " 。“山”为角山、”海"为老龙头、“关”为山海关古城)。作为万里长城跨越燕山的第一座峰火台,这里没有过分摩肩接踵的游客,只有长城特有的粗犷肌理和藏在深闺的燕塞湖"小天池",正应了那句"山海之间藏幽境,雄关漫道见真章"。 </p> <p class="ql-block">燕塞湖宛如打翻的祖母绿砚台,当地人私藏的"小天池"如同燕山的翡翠眼眸,实在是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北门</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北侧</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南侧</p> <p class="ql-block">望洋楼是关城南门上的城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因其南向沧海,故名望洋楼。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津榆铁路通车,当时的山海关火车站仅距望洋楼以南半华里,南门内外顿时商贾云集,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p> <p class="ql-block">靖边楼,在东南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