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当年伍子胥进阖闾时所辟姑苏八大城门之一。阊门中的“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吳伐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大军从此门出,此门亦称“破楚门”。1351年改名为金阊门。 曾经,我在山塘街朝宗阁码头隔水遥望阊门,令我非常神往。 清代乾隆年间《姑苏繁华图》中描述的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外城门靠吊桥,城为长方形,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1934年,城门改建为三个拱门並列的新式城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2006年重建城门和城楼。 那时阊门人烟稠密。“附郭通舟,商旅辐集”。王錡在《寓圃杂记》中说:闾檐辐辏,万瓦甃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罍盒,交驰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 内城河从城墙下经过 沿南新街的城墙 “北码头”,号称天下第一码头,水系十分的发达,有五 条河流汇聚于此,是明清时期非常重要的的货物集散中心和商业中心。 楹联“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来自唐寅的诗:“阊门即事”。 阊门外“北码头” 民国风情一条街<br>这条民国风情街其实是因为26号南侧洋房(建于1929年)和28号北侧洋房(建于1931年)保留至今,2015年翻新后,在此基础上建起了统一的民国风情建筑群,而这两栋楼也变成了标志性建筑。 老阊门 老阊门 璞拾公馆 璞拾公馆 璞拾公馆 民国洋房<br>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北码头是苏州举足轻重的木材和瓷器贸易集散地,辐射江浙沪。主要居住者为工商业主、医生和其他中产阶级人士。 南侧洋房(26号)由民国时期湖北瓷器大户商人王氏兄弟建造于1929年,商号“恒兴瓷号”。从洋房的临窗阳台、屋内木质雕刻等足见该建筑之考究与雅致。 26号洋房 北侧洋房(28号)更大,由民国时期潘姓实业家建造于1931年。洋房主人早期在间门一带从事五金业,生意兴隆、实力雄厚。建筑与装饰采用了青砖黛瓦以及当时欧美流行的企口地板、彩色玻璃和阿拉伯彩色地砖,建筑风格别具一格。 28号洋房 这栋老楼现供一家律师和书吧综合使用。 石库门和宽敬的露天庭院则是两幢相邻雅致洋房的共同特征。 建筑皆整饰一新,外观有些装修过了,像个片场,缺少了点古朴味,可能疫情封控刚过,又值年卅夜,街区显得很冷清。 风情街与山塘古街隔河相望。今日我是从阊门下回望朝宗阁。 五龙桥横跨外城河,对岸就是山塘街。 朝宗阁远眺五龙桥。 阊门饭店是苏州古城比较重要的民国建筑群。原名大园里,是由上海永安别业于1936年始建、1938年落成的西洋花园别墅区,共有四户住宅:谢家、陆家、王家和蔡家,均为上海富商。 阊门饭店外下塘河两岸的风情 阊门内街区示意图 西中市沿街民居鳞次栉比,老店门面众多,是明清、民国时期古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如今西中市相当一部分沿街民居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德馨里门口的宣传牌,关于《阊门·西中市》的介绍:<br>西中市--看苏州民国时期的繁华<br>早在元末明初,苏州古城中心商市(今乐桥附近)因兵燹衰落,城周边商市由此兴起。因大运河自西向东流经苏州,水道汇合古阊门、胥门外,致使阊胥一带形成南来北往交通枢纽,明清时,西中市沿街民居鳞次栉比,老店门面众多,是明清、民国时期,古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如今相当部分沿街民居至今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阊门内由此形成西中市、东中市的商业街,取代了原市中心即今乐桥附近的东市、西市。西中市一带的名胜古迹有阊门古城墙、水陆城门,古城楼、泰伯庙、皋桥、雷允上药店老址、苏州府电报局遗址等等。 泰伯庙躲在街的纵深里,一座桥隔绝着它与外面的闹市街。 过了至德桥就是至德坊,三门四柱单顶冲天式石牌坊,柱端雕卷云纹,横额镌"至德坊",为光绪二年巡抚吴元柄所书。原尚有"三让无称"、"归化"、"开吴"三坊及石桥、方池,现均已无存。 仪门,门口上悬黑底金字的“泰伯庙”,左右两边同样黑底金字上下联是“让三固是周天下”和“第一初开吴世家”。 苏州的泰伯庙是江南地区最早建造的奉祀泰伯的庙宇,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经过1800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还有至德桥、至德坊、至德殿。1705年,康熙帝南巡驻跸苏州,曾亲笔题写“至德无名”,其后乾隆帝南巡也题写“三让高踪”。 进入门内,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南北长,东西短,这里是泰伯庙广场。正北远处是露台上的主体建筑“至德殿”,东西两边是两层的厢房,“东庑”“西庑”。 院子南进口东西两侧有御碑亭,东边是汉恒帝永兴二年敕封的御碑, 西边是清乾隆十六年的祭文御碑。 乾隆十六年皇上谕祭文 至德殿,祭祀大殿,广三间,硬山顶,前加卷棚。 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殿内立有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庙碑记》、二十五年《巡抚江南汤公长生碑》等石刻。还有孔子、司马迁等先贤对泰伯的赞辞、评价,康熙、乾隆御题的“至德无名”“三让高踪”匾牌也高悬殿中。 享殿有三尊塑像,中为泰伯,右为仲雍(泰伯弟弟),左为季札(仲雍第十九世孙)。 庙门前广场两侧有十幅砖雕,是阊门十景的写照。 (上)阊门城楼 (下)阊门饭店 (上)西中市 (下)北码头 (上)泰伯庙 (下)周王庙 (上)五峰园 (下)艺圃 (上)专诸巷 (下)武安会馆 五峰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有水池,峭壁、峡谷、山洞、石桥、古树、旱船、园亭、岩洞等景。 柳毅亭 园中耸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 这五座太湖石峰,漏透瘦皱,为湖石峰之上品。有一说为北宋花石纲遗物。 相传五老峰为文徵明之侄文伯仁所筑。 艺圃是苏州现存明式小园林的代表,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艺圃是经过几代人的营建,才成为著名园林的。 艺圃的几代园主都是讲气节、有学问的名人。 武安会馆系清光绪十二年(1886)武安绸缎业商人集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