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评论:《时光深处不灭的光》</b></p><p class="ql-block"><b> 田耘 (中学语文高级老师)</b></p><p class="ql-block"><b>戴尔老师《时光里的尘埃》中节选的两篇散文,如两枚嵌入岁月肌理的琥珀,凝固了八十年代中国乡土社会与校园生活的灵魂切片。它们并非宏大叙事,却因对平凡生命瞬间的深情凝视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重量。</b></p><p class="ql-block"><b>《三月夜》以高三教室为舞台,在雨声、烛光与钟摆的协奏中,上演了一代人的精神苦行。作者笔下的“夜”既是物理空间——“柴油发电机”熄灭后的墨黑校园,更是精神场域——被“定理公式”与无声叹息填满的青春囚笼。“挑灯夜战”的如豆灯火,既是生存的挣扎,也是灵魂不向庸常屈服的倔强微光。结尾“追日”的梦境尤显奇崛,将高考重压下少年们的渴望升华为夸父式的悲壮史诗。作者多年后回望时的“温暖感”,恰似岁月对苦难的奇妙蒸馏——那烛火映照的已非煎熬,而是生命在重压下奋力燃烧的尊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枯榕树下的迷惘》则如一幅褪色的乡村肖像,在枯榕的阴影里勾勒出另一种青春的夭折。“红润双颊”变为“苍白瘦削”、“清澈眼眸”化作“混沌迷茫”——肖像的对比成为时代悲剧最锐利的注脚。那根“细细的生命弦”上,辍学、逼婚、离异的命运三重奏令人窒息。“红绸带”与“大红袄”的喜庆色彩,反衬出个体自由被宗法意志绞杀的荒诞与凄凉。当“七彩阳光”被“父亲一声怒吼”尘封,被“抱孙子”的旧梦碾碎,枯榕树下站立的不仅是一个迷茫青年,更是一个乡土中国在现代化门槛前徘徊的沉重隐喻。</b></p><p class="ql-block"><b>两篇文本在美学上形成精妙的互文。《三月夜》的灯火是“燃烧黑夜”,《枯榕树》的暮色却是“吞噬光明”;前者以“追日”的飞翔姿态收束,后者以“心跌落”的沉坠告终。这一升一降之间,作者揭示了八十年代青年命运的分野:有人借知识奋力挣脱引力,有人被传统引力场撕碎。而那“时光里的尘埃”的命名,正是对历史最谦卑也最深刻的洞察——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生命虽如微尘,但每一粒尘埃折射出的光芒,都是照见历史真相的棱镜。</b></p> <p class="ql-block"><b>文集副题“平凡微小,温暖感动”道出了其精神内核。作者以考古学家的耐心拂去时光积尘,让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体伤痕与尊严重见天日。这些文字的力量不在于批判的锋芒,而在于呈现的真实——当我们在枯榕树的暮色里触摸到冰冷的命运锁链,在三月夜的烛光中望见灵魂不熄的火焰,便已完成了对那个年代最深刻的哀悼与致敬。</b></p><p class="ql-block"><b>时光终将一切碾作尘埃,但有些尘埃会在记忆的星空中永恒漂浮,成为照亮来路与去途的不灭的星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