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寻祖问祖 慎终追远</p><p class="ql-block"> 温州孔庙曲阜谒圣行系列活动</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 孔林</p><p class="ql-block"> "孔林"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孔林始建于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后,历经两千多年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陵墓群。历代帝王和儒家学者对孔林极为尊崇,多次下令扩建并植树,使其成为一座人工园林。</p> <p class="ql-block"> 孔林占地约3800亩,周围有高墙环绕,内有坟冢10万余座,墓碑4000余通。林内古树多为柏、桧、楷树计10万余株。林区93%的树种(如侧柏)</p><p class="ql-block">具有天然驱虫效果,形成立体防护体系,抑制蛇类活动所需的小动物栖息。孔林土壤硫磺含量达3.2克每立方米,朱砂与硫磺巧妙搭配,更是起到了防腐与驱虫的双重功效,堪称"蛇类禁区",环境幽静肃穆。</p><p class="ql-block">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心,墓前有石碑、石供桌等。孔子墓东侧是其子孔鲤的墓,南侧是其孙孔伋的墓,形成“携子抱孙”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孔林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祖先和孝道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万古长春坊"是孔林的第一座牌坊,孔林建筑群的起点,神道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山东巡抚郑汝璧等主持修建。寓意孔子的思想与精神“万古长青,永世流传”。</p><p class="ql-block"> 万古长春坊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的石牌坊,高约10米,宽约15米,全部由石质构件组成,雕刻精美。 坊上雕有盘龙、麒麟、瑞兽等吉祥图案,象征孔子思想的崇高与永恒。柱础部分雕刻有莲花、云纹等传统纹饰,工艺细腻。具有典型的明代石坊风格,庄重典雅,与孔林的肃穆氛围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至圣林"门是孔林的正门,位于孔林神道的北端,是进入孔林核心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为三间四柱式石坊,灰瓦覆顶,中间高、两侧低,风格庄重古朴。背面刻有“钦赐墓田”四字,表明孔林受历代帝王保护。 </p> <p class="ql-block"> 古代普通百姓的墓地不能称“林”,唯孔子墓地特许此名,彰显其特殊地位。 </p><p class="ql-block"> “至圣林门”与“万古长春坊”一北一南,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 二林门——孔林圣域的庄严界碑,正式名称是大林门(民间俗称"二林门")。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城楼式礼仪门,孔林内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官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二林门下部为砖砌拱券门洞(高5.2米,宽4.8米) ,上部为重檐歇山式观楼(面阔五间) ,门洞内设千斤闸槽(现存明代石槽) 。</p><p class="ql-block"> 阮翁仲,文武双全,秦朝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勇猛善战。秦始皇封其为辅信候,镇守临洮,威震匈奴。死后,始皇铸铜像于咸阳司马门,匈奴见之退却。二林门前站立一人文武双体翁仲石像,象征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外门(至圣林门):凡人世界与圣域的分界。</p><p class="ql-block"> 二林门:世俗与神圣的最终界限。</p><p class="ql-block"> 明代:仅祭孔官员可登。</p><p class="ql-block"> 清代:衍圣公在此检阅仪仗队。</p><p class="ql-block"> 门洞台阶七级(象征"七日来复")。</p> <p class="ql-block"> 洙水桥—-孔林圣域的千年礼制之桥。现存桥梁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重建 。洙水为古河流名,与泗水并称"洙泗",代指孔子讲学之地 。</p><p class="ql-block"> 三孔石拱桥,全长25.24米,宽6.2米,中孔跨度4.8米,两侧孔跨度4.5米 。 桥面呈拱形,两侧设石雕护栏 ,桥栏板雕刻简朴云纹 ,桥头设石雕螭首(现存明代原物) ,桥孔券脸石雕莲花图案 ,历代帝王祭孔必经之桥 。</p> <p class="ql-block"> 过桥需行"趋步"礼(小步疾行以示恭敬)。青石砌筑桥墩 ,榫卯结构连接 。桥北侧的古桧柏为金代所植。</p><p class="ql-block"> 《论语》"逝者如斯夫"原典地(原指泗水,后洙泗并称)。</p> <p class="ql-block"> 孔子墓—-万世师表的永恒圣域。始建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p><p class="ql-block"> 封土形制:马鬣封(特殊隆起式封土,高6.2米,周长88米)。明碑为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宋碑为楷书"宣圣墓"(现存最早墓碑)。 石供案是明代螭首浮雕祭。</p> <p class="ql-block"> 明代规制,五拜三叩首礼。每年9月28日释奠礼。 墓地 坐子向午(正北朝南), 前照(洙水)后靠(防山)。墓园围墙周长里数暗合《论语》章数,现存历代祭碑137通(最早为汉永寿二年)。</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4日上午9:28时,温州孔庙管委会组织孔子世家浙江平阳派孔子后裔及学者、企业家们在至圣先师墓前举行了庄严的祭拜仪式。</p><p class="ql-block"> 建议携带《论语》选段,在享殿前诵读。观察墓周楷树(传为子贡手植),其叶片形状暗合"礼"字篆书。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夏历诞辰)子时,月光会垂直投射墓顶形成"圣环"奇观。</p> <p class="ql-block"> “子贡庐墓处”指的是孔子弟子子贡为孔子守墓的地方。这一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和尊师传统。按周代礼制,弟子需为老师服“心丧”三年(不穿丧服,内心哀悼)。多数弟子三年后离开,但子贡额外守墓三年,共六年。子贡在墓旁搭建草庐(“庐墓”),过着简朴的生活,表达对孔子的追思。</p><p class="ql-block">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后世儒家将这一行为视为尊师重道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子贡手植楷(相传为子贡所植树)及“楷亭”等纪念物。</p><p class="ql-block"> 子贡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提倡的“师道”精神,强调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与忠诚,这一传统对中国尊师文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孔鲤墓—-孔门血脉的隐秘符号。孔子独子(前532-前483年),儒家血脉传承的关键一环。宋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泗水侯" 。 </p><p class="ql-block"> 封土高3.6米(暗合《论语》"三十而立"减半,喻英年早逝),明代石供案刻鲤鱼浮雕(唯一使用生物图案的孔氏墓葬)。清康熙碑阴刻《过庭训》全文 ,墓道方向正对尼山(孔子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考生祭拜求"过庭之智"。墓碑基座侧面的"鲁壁"纹饰(象征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孔伋墓—-儒家心学发源地。战国初期(前483-前402年)。</p><p class="ql-block"> 封土规制,高度4.8米(暗合《中庸》四十八章) ,直径9.6米(象征"九五至尊"降格) , 元至顺元年(1330年)"沂国述圣公墓"碑 。明正统八年(1443年)重修记事碑 , 墓道呈"甲"字形布局,诸侯级别。</p> <p class="ql-block"> 明代定制,春秋二仲月上丁日, 行"三献礼"(太牢规格);全球儒学研究团体定期在此举办《中庸》诵读会 。 江户时代朱舜水曾携弟子专程祭拜,2017年列入世界儒学大会永久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宋代提倡“礼制复古”,孔氏后裔的墓葬形制多遵循儒家礼制,墓前立碑、石像生(石羊、石虎等),部分墓室采用砖石结构。 </p><p class="ql-block"> 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985—1039),北宋名臣,曾任龙图阁待制,其墓现存神道碑与石像生。 </p><p class="ql-block"> 孔宗愿(?—1055),首封“衍圣公”,确立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袭爵位,在他的墓地周围形成了宋墓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林内还有元、明、清历代墓葬,形成“家族墓园”的完整序列,堪称中国丧葬文化的活化石。 </p><p class="ql-block"> 宋代对孔林的扩建奠定了今日规模,金、元、明、清均在其基础上增修。孔林前的四个石雕分别为华表(望柱)、文豹、角端(甪端)和翁仲,均为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所立,位于挡墓门至享殿的甬道两侧,象征护卫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 孔林内的树木总数约为 10万余株。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约2万余株,其中树龄千年以上的有数千株。 包括子贡手植楷(现存为后代补植)、孔子弟子手植桧(明代补植)等象征性树木。 </p><p class="ql-block"> 树种以柏树、楷树(黄连木)、桧树、橡树为主,形成“四季常青”的肃穆景观。</p><p class="ql-block"> 汉代时孔林“不过百亩”,树木稀少;唐代扩至300亩,明代扩至3000亩,清代扩至为3800亩。每棵古树挂牌编号。</p> <p class="ql-block"> “孔林古柏”象征孔子思想的生生不息,历代帝王祭孔时会瞻仰古树。</p><p class="ql-block"> 孔林神道两侧:千年古柏夹道,蔚为壮观。子贡楷亭附近可见象征“尊师重道”的楷树。 </p><p class="ql-block"> 孔子弟子子贡植楷树开先例,后世孔氏子孙、官员祭拜时多植树木,寓意儒学文化传承之路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摄、文/孔繁东</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仲夏于温州孔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