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漩口・乡见美好:影像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

老兵

<br><br>夏日的汶川漩口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5 月 28 日至 6 月 4 日,“镜观漩口・乡见美好” 中国乡村文化摄影考察活动在这里圆满举行。来自上海、重庆、江苏、山东、湖北等地的摄影师,在汶川县艺术村长叶明文的带领下,分成三个小组深入漩口镇 11 个村庄,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漩口镇的发展留下珍贵影像资料。<br><br><br>此次摄影考察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公益行动。活动结束后,叶明文村长与汶川相关部门计划对本地地标、农耕文化、土特产、自然景观、民俗等影像素材进行精心整理,制作成 “一村一册” 宣传册,构建影像档案,打造 “看得见乡愁、留得住记忆” 的文旅 IP。通过影像的力量,搭建起城市与乡村沟通的桥梁,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漩口镇,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br>相信在影像的助力下,汶川漩口镇将以更加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未来可期!<br> 考察活动中,第一小组聚焦华侨协会对震源村的援建项目。震源新村由震前的蔡家杠村和响黄沟村 4 个村民小组组成 , 村口 5 米多高的雕塑,诉说着村庄的灾难与重生,也铭记着震后驻军官兵、各地医疗队争分夺秒救援的感人瞬间。 2008 年汶川地震让这里 90% 以上的房屋倒塌 ,近乎被夷为平地。如今,震源新村已实现华丽蜕变。131 栋新建住房整齐排列,妇女之家、儿童乐园、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为村民的生活增添了丰富色彩。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路旁停放的近百辆私家车,更是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有力证明。 村民马先君家的 “侨心村” 心形大理石,承载着华侨 142 万捐款援建的情谊,见证着他家从受灾到住进 100 平米新房、生活设施完备的幸福变迁。 村民修建的 “感恩天下” 牌坊,更是凝聚着全村人对党和国家、援建单位、志愿者、华侨及全国人民的深深感激之情。 其他两个小组也收获颇丰。他们走进赵公村等 10 个行政村,在乡野村庄定格岁月痕迹,在无忧谷捕捉百花争艳的美景,深入特色民宿记录乡村旅游发展的蓬勃态势,全方位记录下漩口镇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与产业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