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与灯火 《写给父亲》中的双重缺席与永恒在场

彼岸之瑶

<p class="ql-block">《写给父亲》</p><p class="ql-block">(十四行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我跪在你新覆的黄土前,</p><p class="ql-block">风吹着黄昏,也吹散我少年的影;</p><p class="ql-block">你未及见我戴上学位的桂冠,</p><p class="ql-block">便悄然离去,融入天边晨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那一刻,须挺起骨中的脊,</p><p class="ql-block">为老屋升烟,为弟妹点灯。</p><p class="ql-block">笔不再只写诗,也写账簿与地契,</p><p class="ql-block">在尘世奔走,只为灯火不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远渡,踏上异国的岸,</p><p class="ql-block">你若在天,应见我灯下苦寒;</p><p class="ql-block">你教我担当,不在言语,而在离散,</p><p class="ql-block">你给我方向,不在地图,而在血脉流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白发渐生,而你仍年轻,</p><p class="ql-block">你在我心中,站得最深最静。</p><p class="ql-block">(Freeman Du 2023年11月)</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弗里曼·杜(Freeman Du), 祖籍福建惠安,现居澳⼤利亚墨尔本。学历背景: • 教育学学⼠(1985 年,中国)• ⼯商管理硕⼠(1995 年,澳⼤利亚)职业经历: 曾任教师、企业 CEO,现为企业战略发展策划师。兴趣与爱好: 热爱⾼尔夫球、诗歌与散⽂创作、翻译以及⽂学和艺术评论,追求自我提升与艺术陶冶。特约评论员:《亚太财经智库》特约评论员,专注于⾦融与投资领域。影视与编剧:• 电影编剧:《脱下你的裤⼦》、《如果》、《仰望拉萨》(独立编剧)• 电影制作:《The Water Stinger》(制片⼈)• 话剧编剧:《拉结与利亚》(独立编剧)其他作品:著有《智慧的开端》、《坚实的基⽯》、《最后的旅途》、《殊途的信仰》、《神爱的中国》和《⽂明的基⽯》等多部作品,总计字数近百万,深⼊探讨信仰与⽂化的深刻关系。</p> <p class="ql-block">在台风过境的时候,大雨倾盆,适逢父亲节,再读Freeman Du的《写给父亲》,泪如雨下……</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了一个缺席的父亲形象如何通过诗歌语言获得了一种惊人的在场感。这首十四行诗以传统形式承载现代情感,在严格的格律中爆发出惊人的抒情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歌开篇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构建起一个仪式性场景:"那年我跪在你新覆的黄土前"。这里的"跪"不仅是一个身体动作,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暗示着孝道与传承。"新覆的黄土"作为死亡的隐喻,却因其"新"而保持着伤口的鲜活性。父亲"未及见我戴上学位的桂冠/便悄然离去,融入天边晨星",这两行诗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父亲的死亡被诗意地转化为星光的永恒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晨星"这一意象的选择——它既是黎明的前兆,又保持着夜色的特质,恰如诗中父亲的存在状态:介于消失与显现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歌第二节展现了惊人的转折能力,从哀悼转向责任担当。"骨中的脊"这一意象将生物学上的遗传与精神层面的传承完美融合,父亲的缺席反而强化了儿子内在的支撑力量。"为老屋升烟,为弟妹点灯"的对仗句式,构建了一个微型家庭宇宙,其中"升烟"与"点灯"成为延续家庭生命的仪式性行为。最富张力的是"笔不再只写诗,也写账簿与地契"的坦白,这里诗人揭示了艺术追求与现实责任之间的妥协,而这一妥协恰恰成为对父亲最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诗歌版图扩展到"异国的岸",空间的阻隔反而强化了精神的联结。"灯下苦寒"与前面的"点灯"形成呼应,使灯火成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象征着文化传承与家庭温暖。父亲的教育被描述为"不在言语,而在离散",这一悖论式表达揭示了家庭教育最深刻的真相:真正的教导往往通过分离与缺失完成。"不在地图,而在血脉流转",表明真正的方向感来自生物学与文化的双重遗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歌结尾处的时间辩证法尤为精妙:"如今白发渐生,而你仍年轻"。这对矛盾修辞揭示了记忆的防腐功能,也暗示了代际关系的本质——在子女老去的过程中,逝去的父母反而获得永恒的青春。"你在我心中,站得最深最静"这一结尾句,通过空间隐喻("最深")与状态描述("最静")的叠加,使父亲形象从具体回忆升华为心理现实,完成了从外部世界到内部世界的迁徙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形式上看,这首十四行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诗歌遵循了较为规整的韵脚安排,但在处理上更为自由。四个诗节呈现出"追忆-担当-远行-永恒"的情感递进,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美学要求。意象系统的构建尤其精当,黄土、灯火、晨星、血脉等意象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象征语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给父亲》将个人哀悼升华为对父性本质的思考。诗中父亲通过缺席实现了更彻底的在场,通过沉默完成了更响亮的言说。这样的存在方式,恰恰揭示了亲情最深刻的真相:真正的传承不需要手把手的教导,而是通过榜样、空缺与期待来实现。当诗人说"你给我方向,不在地图,而在血脉流转"时,他道出了家族纽带的本质——那是一种先于语言、超越地理的内在指南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首诗中,Freeman Du通过对个人经验的诗意提炼,创造出一个既私密又普遍的父亲形象,这个形象因具体而真实,因抽象而永恒。当诗歌结束时,那位融入晨星的父亲已然"站得最深最静",这不是妥协于死亡,而是通过诗歌语言战胜了死亡——在读者的心灵中,这个父亲形象将永远保持着他"最深最静"的站立姿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4日大雨,父亲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