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休生活

因之

<p class="ql-block">退休已经十多年了,喜欢读书写笔记的习惯没变,陆续撰写整理了一些记事、读后感、游记,生活还算惬意。听朋友劝说,响应实验老三届编辑部号召,也做了美篇,供同学们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文革纪事》出版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过去五十多年了,亲历了文革的人很难忘记那云水翻腾的岁月。不忘历史,留下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我们这些过来人的责任。利用手里留藏的文革时期出版的各种报纸、杂志,利用自己残存的日记、回忆,编撰了《文革纪事——岁月留痕》。</p><p class="ql-block">本人1948年出生,1962年考入辽宁省实验中学,1968年和同学们一起奔赴农村,成为知识青年。1972年抽调回沈阳,进工厂成了工人。1979年进入中央电视大学学习,1982年毕业分配到工厂工艺处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后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现退休在家,颐养天年。</p><p class="ql-block">愿这部编撰的书,能为后来人了解当年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文革十年浩劫有所帮助,了结了自己多年的心愿,让造成天怒人怨的文革惨剧不再发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朗朗乾坤之下,堂堂正正的做人。</p> <p class="ql-block">国外出版的《文革记事》</p> <p class="ql-block">《人生笔谈》前言</p><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思之又很漫长。从呱呱落地的孩童到步入社会的成人,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从小就喜欢记日记的我,养成了笔谈生活的习惯。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记下感兴趣的人和事,就有了这本文集。这本文集里的体裁五花八门,游记、杂文、散文、读后感都有,很多是随手涂鸦,上不了大堂,可作为晚年回忆往事的备忘录。这里有我的人生经历,有我的所思所想,有我的苦辣酸甜。我有过坎坷,有过伤痛,但一直真实坦荡的走过来,让晚年过得更加充实圆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心路历程》序言</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走过七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回顾以往,感慨万千。从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到体验了人生酸甜苦辣滋味的壮年老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作者从小养成的记日记习惯,保留下许多让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资料,这也就成了写出这本书的好帮手。之所以写出这本书,就是不想让过去的岁月白白流走,不想让那些值得人们思索的以往被淡忘。我们都是历史的亲历者,能把真实的历史留给后人,是我们的责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的对与错,今天的我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但让它们保持真实公正的面目确实重要。书中所写,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这里有我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希望能给喜欢历史的读者在追索过去时提供帮助。</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回顾往昔,只要保持对过去的真实历史能作公正的评判就能使自己感到一生没有虚度。</p> <p class="ql-block">读书札记(一)</p><p class="ql-block">我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阅读托尔斯泰写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世界名著。</p><p class="ql-block"> 吉蒂的天真烂漫,列文的求婚失败,弗隆斯基的可耻欺骗,安娜的奇异遭际……把我领进了十九世纪俄国的社会,向我揭示了高尚的精神生活的内幕。</p><p class="ql-block"> 为吉蒂摇头,为列文叹息,为弗隆斯基羞耻,为安娜担忧,我不是在看动人的小说,而是在读一首迷人的精神生活的赞歌。托尔斯泰用他那文学巨匠的伟大的手为我们——千秋万代的后来人写下了这一部部名著,也给我们留下了千千万万个为什么?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然而,书中的思想引起的问题却依旧如新,令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是注重物资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在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有没有界限呢?人没有精神生活是可能的么?……</p> <p class="ql-block">  吉蒂——年轻美丽的少女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受了轻浮的弗隆斯基的欺骗,她绝望,痛苦,心灵受到了很难平复的创伤。然而,“卡尔斯巴德的温泉疗养,异国相逢的严肃、美丽、善良的发润卡”,使她的创痛愈合了,她逐渐忘却了忧伤,精神上找到了安静。</p><p class="ql-block"> 列文——正直、多情的男子汉,在被热恋的姑娘拒绝后,同样感到了失望和悲伤。然而,莫斯科乡村的日常生活,辛勤劳动的农民们的直爽、好客,马士金高地割草劳作的快乐满足,使他逐渐忘掉了个人的不幸,精神上同样找到了宁静、和平。</p><p class="ql-block"> 他(她)都经历过那么大的精神创伤,然而,又都在生活中找到并恢复了精神平静。——因此,他(她)是幸福的,令人羡慕的。</p> <p class="ql-block">读书札记(二)</p><p class="ql-block">阅读札记1985年7月28日</p><p class="ql-block">几年没翻阅过《人民文学》了,今天在阅览室里偶然翻阅了《人民文学》1985年第6期,看到了几篇风格各异的小说。《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四方庄的“洋人”》,《爸爸爸》,那浓郁的民俗乡情,让人喜欢。文字描写,悲苦凄婉,又那样自然流畅,读后使人觉得看了一幅幅湘山鄂水的水墨画,使人心动,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开卷第一篇宋学武的《山上山下》,描写的是中越边境战事中的小故事,然而通篇没有出现中越两字,没有炮火,没有厮杀,没有奋勇杀敌的豪言壮语,也没有保家卫国的清词丽句,文中描述的只不过是同编在一个战斗小组里的李葳和满子两个战士在一天一夜守卫山头中的所见所思所想。基调晦淡,自然主义描写,对人的本性的描写,是那样赤裸。令人怀疑,怀疑这样的文章会得到发表;令人称奇,称奇作者的大胆探索,敢于织文。</p><p class="ql-block">两个战士在烈日下苦守山头堑壕,望见山脚下七八个敌军士兵在小河里洗澡,满子的枪口瞄准了他们。“从他那隐隐隆起的肉块上,从他那活动的肌腱和关节上,他感到生命在他体内的运动……”,“哎”,满子叫李葳,“你说我往那家伙身上哪个部位打好一些?”,“哪儿也别打”,李葳说,“我想打他的脑壳”。满子说,“你看他那额头够大的,打上去一定很痛快,不过,这样一来,别人就甭想他妈的洗澡了”。“最好哪儿也别打”……。读了这段描写,你会体会到这是你死我活的两军阵前吗?你会体会到那种奋勇杀敌的“高大形象”吗?然而它是真实的,人的本性,在这里得到了自然主义的流露。阵地前横陈了五具敌军尸体,已经发了霉,当然,越军不大可能冒死抢尸,再在枪下作鬼。可当夜半时分,越军有人来偷运尸体了。“那几具尸体又开始活动了,这次移动得很迅速,有一个由于迅速地移动还翻了个。他瞄准其中一个,正要击发,突然发现尸体上套着一根长长的绳索,绳索前面有个人影匍匐着,移动着。虽然他看不清他那隆起的肉块和滚动的关节,但他同样感觉到生命在那家伙的体内运动,感觉到由于面部肌肉过于紧张而变得扭曲了的脸。他明白了,跟着他的心也一阵颤抖,于是他的手指轻轻地从扳机上移开。”好家伙,见敌不杀,李葳不怕违犯军纪?可他的心也是肉长的,它不让他杀。生命与人是宝贵的,被战争驱上前线的士兵之间,本无个人仇恨可言,往往由于复杂的政治背景,致使两友相仇,你杀我砍。如果说在两军厮杀中任何一个士兵都不应该手软心慈的话,当战事消停的时候,杀死一个无辜的生命就应该看作有罪了。这种人类之爱,我们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俄法会战战争打响前两军士兵的友好相处中看到过;我们在《第四十一》《一个人的遭遇》中看到过。然而,在中国的文坛上,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也许我这几年看得太少了)。“爱敌人吧,他也是你的兄弟”,记不得是谁这样讲过,对这句话,我曾久久不能理解和赞同。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痛苦的积累,我开始明白了。人类相残的丑恶,何时才能消除;灭绝人性的互害,何时才能终止?人,是需要爱的,爱,应是永恒的。当别人拿起枪来杀你的时候,你不要可怜他。当别人放下武器时,你也不应该去杀他。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p><p class="ql-block">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人性……这些神圣而又极难理解的名词,真可以让人终生思索不已。</p> <p class="ql-block">读书札记(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牛虻——亚瑟·列瓦雷士——在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时候,写给少年时代的女友,他心中的爱人琼玛一封信。他写道:“当明晨拂晓太阳出来,小鸟儿又在歌唱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了……然而,我永远是一只快乐的大苍蝇。”</p><p class="ql-block"> 牛虻是我所崇拜的英雄,在他那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艰难曲折、骇人听闻的冒险故事。他从一个充满幻想,恋情洋溢的绅士公子,变成了一个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士。这期间,他忍受的苦难与打击之多使人心惊。琼玛的一记耳光,杀死了过去的亚瑟,受到沉重打击后流浪四海的冒险生涯又复活了今天的列瓦雷士。他强压旧创,抑制情感,奔波革命,献身事业,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才告诉琼玛:我就是亚瑟。这一生动感人的悲剧能够给我们提供多少发人深省的启示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牛虻一直到死也未能和琼玛结合在一起,然而,他和她的思想、命运、爱好、感情却始终没有分开过。换言之,他(她)们过的是一种充满幸福与追求,痛苦与心酸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从结局看,牛虻牺牲了,失败了;从本质看,牛虻永生了,胜利了。牛虻的惊心动魄的一生,难道还不能使我们今天的人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柯切托夫在《你到底要什么》一书中,为苏联的青年一代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他站在修正主义立场上看问题,难免有偏差,然而,我们何不能把他的问题借用过来,认真、严肃的问一问自己:你到底要什么?</p> <p class="ql-block">五丈原怀古(游记一)</p> <p class="ql-block">  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南二十五公里处。原高一百三十多米,南北长七里,东西宽二里。背靠秦岭,面对渭河,山关隔阻,地势险要,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统帅大军,由蜀北伐,五出岐山,夺取了五丈原,与魏国的司马懿隔渭河对垒数月。由于长年征战操劳,八月间在五丈原归天,时年五十四岁。元初,立“忠烈武侯祠——诸葛庙”,为后人景仰。</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逐鹿。诸葛亮号“卧龙”蛰伏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恭请孔明出山。诸葛亮对刘备提出联袁抗曹,占据荆、益两州,和好西南少数民族,以川为本,逐步统一全国,继承汉统的雄才大略,即脍炙人口的《隆中对》,被刘备接受并采纳。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并任丞相。他对内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对外联吴抗曹,抚慰南夷;努力发展生产,统一开发西南。更令人乐道的是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以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智大勇,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大写的字母,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能够有机会拜谒这位近于“神”的人的庙宇,实乃平生快事。</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九八五年的夏天,我正在陕西省蔡家坡进修学习模具设计技术。听说据此不远的五丈原即为诸葛亮病故之地,建有远近闻名的忠烈武侯祠——诸葛庙,大家兴奋异常,相约同游五丈原。</p> <p class="ql-block">  时值盛夏酷暑,我们顶着烈日长途跋涉近一小时后,越过渭河,来到了五丈原脚下。先在当年蜀军取水之处的“上泉”小憩,用那清澈凉爽的山泉水冲脚洗脸,再美美地喝上几口,真有说不出的畅快!</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当年蜀兵背水踏出的“盘盘道”登上原顶,来到了庭院清幽,布局典雅的诸葛庙前。但见庙前十一级台阶护栏上石刻有八个大字:“智高天下,功媲伊吕”。正面山门五间,上嵌匾额:“汉室孤忠”、“西蜀贤相”、“南阳纯儒”。门廊有妙联两幅,左书:“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常秋”,右书:“妙景发天趣,长潭起卧龙”。门廊上有彩色绘画:三顾茅庐。门廊下外有黄忠、严颜画像,内有赵云、马超画像,威风凛凛,神彩飞扬。进门后,前院有钟、鼓两楼东西相向。迎面五间献殿,殿内壁绘大幅三国故事彩画,情节生动,形象逼真。墙壁下端是南宋名将岳飞所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书法风格酣畅流利,神彩兼备,为古书法之精品。诸葛文,岳飞书,人称“两绝”。</p> <p class="ql-block">  穿过献殿,便是造型别致的八卦亭,游人尽可在亭内的仿古石磴上歇息,籍以仰观亭盖之下的八卦图形,追想当年诸葛亮笑摆“八卦阵”大败曹兵的情景。再往前走就到了诸葛庙的正殿。正殿正中为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风骨岸然。两边原有关兴、张苞、王平、廖化站像,配殿分别为姜维、杨仪馆,可惜毁于文革十年内乱,令人叹息不已。</p> <p class="ql-block">步出庙门,站立原顶,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但见渭水东流,秦岭巍巍,真使人心旷神怡。据当地老人讲,前方五里处的高店镇,紧挨渭河南岸,是为当年蜀国大将魏延驻防之地;原东南十里的斜峪关,即为诸葛亮率大军五出岐山之处;而原东二十里的葫芦谷即当年蜀魏交兵,诸葛亮诱敌深入,火烧司马懿父子的古战场......遥望历史胜迹,眼前仿拂又浮现出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的潇洒身影;耳边仿拂又响起了三国争雄、赤壁鏖战的历史回声。五丈原,即是卧龙先生的归天之所,又是诸葛孔明千秋功业的见证之地。</p><p class="ql-block"> 敢问五丈原,诸葛先生英灵安在否?</p> <p class="ql-block">夜登华山(游记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当夜半时分,我们来到了华山脚下。时值盛夏,夜登华山的游人很多。我们背上水壶,打开手电筒,开始登山。</p><p class="ql-block"> 从山门峪口到青柯坪,是一条长约5公里的崎岖石路,它随山势缓缓升起,走在其间,两边奇峰夹峙,山泉轰鸣流淌。穿过第一关门楼,越过危岩造就的石门,再过药王涧、毛女洞,就来到了闻名的回心石前。石前万丈陡崖拔地而起,登山至此,方入险境。由回心石挽铁索拾级东上向北折,是一条在峭璧裂缝中凿就的三百七十多级石阶。石阶宽仅容一人通过,倾斜近八十度,可说立陡立隘。游人须手扶铁链攀缘而上,此即华山第一险关—千尺峒。人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站在峒顶咽喉口处俯身下望,爬山队伍的点点灯火似游龙甩尾,直至山口;仰望山中,萤火闪闪似苍龙戏水,直指云天。由人们手中的手电筒光亮组成的“灯火”大军,在峻岭中晃动,在山林里出没,它伴着山泉的奏鸣,它夹着山风的呼啸。在这支勇敢者的队伍里,间或飞出快意的呐喊,舒心的欢唱。此情此景,观之闻之,令人感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过千尺峒北拐,巨石 耸立,险峻之状,令观者惊叹—此即百丈峡,峡中两块巨石悬空,两侧石壁复合,人称“惊心石”,“平心石”。唐代大诗人韩愈谓之“俄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过群仙观后,就走在老君犁沟上。相传老子当年看到人们开山不易,乃牵青牛、套铁犁帮助人们辟出了这条山路。游人沿路直上,宛如身浮天际,顿生“脱垢离俗”之感。我们越过北峰向南走上擦耳崖。这里一面是万丈深渊,下临绝堑;一面是陡立危岩,上接云天。路径窄小,行走艰难,依崖而走,石壁擦耳。危哉险哉!好在月高风急,无暇细看,也减去了不少畏惧之念。走过卧牛台,路径突断,一面直立数丈的石壁挡住去路,其上凿出石阶,缘索而上,是谓“上天梯”。当我爬到最后一级时,不禁想到:再迈一步大概就“一步登天”了吧。又走不远,就来到了华山最著名的苍龙岭。苍龙岭两侧陡立,中间供人行走的路宽仅二、三尺,宛如苍龙背脊,而且上行角度很陡,人行其上,恍如“凌空而行”,其险无比。游人至此,莫不惊叹,吟诵明代人袁宏道的绝句“半生始得惊人事,撒手苍龙背上行”,真是倍感情深意切。</p> <p class="ql-block">经过五个多小时艰难的攀登,我们终于来到了华山东峰。这里山势壮丽,古松参天,峰顶的朝阳台,可观日出奇景。我们站在峰顶,遥望东方,天际已开始现出鱼肚白,在昼夜交际处,各种色彩急剧地变化着。黑暗步步退缩,光明争脱欲出。我们俯视人间的大千世界,尚笼罩在黑夜中。猛然间,一丝红光在东方天际射出——“日出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太阳喷薄而上,它“颤动”着,它“跳跃”着,它似乎在呼喊着大地:“醒来吧”;它似乎在招唤着人们:“天亮啦”!随着红日东升,黑夜消散,整个世界亮了,我们的心也亮了。看,渭河,洛河,黄河泛着银光,向东奔去;看,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秦川大地,绿茵棋布。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就是炎黄子孙走向世界的出发地。站在华山之巅,遥望万里河山,心胸开阔,思绪万千。我不由得想到:登山难,难在艰险,可正为此方显出登山者的气概。</p><p class="ql-block"> 壮哉,华山!壮哉,夜登华山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寻古(游记三)</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玄岳门</p> <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因公出差去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进行技术调研。</p><p class="ql-block"> 十堰市位于湖北西北角的山区,距襄樊一百多公里。为建设大三线,中央把“二汽”建在群山环抱的十堰,从而在这里兴起了一座新兴城市。十堰沿主山沟修起一条主轴公路,两侧向一个个山沟也修出公路,通向不同的分厂、车间。可以说是“备战备荒”年代建设三线工厂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调研之余,厂方安排我们游览了闻名的武当山。</p><p class="ql-block"> 武当山位于十堰东七十公里的均县丹江口境内,为秦岭余脉。这里山峰栉比,谷涧纵横。其风光之秀丽,比之“五岳”也不逊色。虽然其主峰高度只有1613米,比不上五岳中的华山(2155米)、恒山(2017米),但其清秀、奇异的风光伴有道教圣地的建筑和名声,成为游人向往的仙山。</p> <p class="ql-block">作者站在武当山紫霄宫前</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胜景夙称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这里林深树密,植物繁多,奇花异草,比比皆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气吞泰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玄岳门进入武当山风景区。玄岳门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的石坊。正反两面都有虫鸟花卉的浮雕和镂雕,正中上方刻有“治世玄岳”四个大字。不远处的遇真宫是明永乐皇帝为纪念道士张三丰而建,明朝崇尚道教,朱元璋、朱棣曾多次派人访问,欲与他见面,未能如愿,就修建了遇真宫。我们在宫里看到了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的张三丰铜像,形象生动逼真。</p><p class="ql-block"> 三里外的元和观曾作为武当道教惩处违犯教规者的场所,从这里开始登山。经过廻龙观、回心庵、磨针井、老君堂,就来到复真观。据道经记载,净乐国太子(即真武大帝)十五岁辞别父母进山修炼时,先就住在这里。所以,又称作太子坡。在突起的层坡上,建有方正的垣墙,墙内两重院落,穿插着随地势高低而自然曲折的夹墙复道。最高处的太子殿装绣板壁上,绘有蓬莱、仙鹤等精美画图。这座明朝永乐皇帝修建的道观,大清的康熙、乾隆皇帝也重修过。</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紫霄宫时,不能不发出赞叹。这座武当山名胜古迹中保存较完整的著名古老建筑,背倚展旗峰,峰峦如一面迎风招展的猎旗,衬以遍山松杉、丛生花草,掩映着磅礴的大殿,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巍峨、恬静、庄严。</p><p class="ql-block"> 从宫门、碑亭、崇台至大殿,数百级宽阔石阶层层而上,蔚为壮观。殿顶为翠绿色琉璃瓦,顶脊上布列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建在峭壁中的南岩宫</p> <p class="ql-block">南岩宫里伸出的三米长四十厘米宽的龙雕石柱,顶端龙头上设一小香炉,供胆大、虔诚的信徒礼拜。</p> <p class="ql-block">南岩宫,是武当山胜景之一。明永乐年间曾建宫殿庙宇六百四十间,可惜大多清末毁于火。在去南岩宫的路上,漫步在山间小道,抬头仰望,可以看到高耸的山峰半腰有许多悬棺,就是从半空的岩石中伸出两根粗木桩,其上架一具棺材。远远望去,令人不可思议。真不知先人是怎样把沉重的棺材安放上去的?历经几百年风雨,它们大多还坚守在那里。南岩宫的庙宇建在悬崖峭壁中,背靠岩壁,面临深渊,游人走在其上,胆颤心惊。</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金顶金殿</p> <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塑像</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顶的金顶金殿就在眼前了,我们每个人都兴奋不已。金顶之下,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这个紫禁城不同于北京城里的紫禁城。它依山峰的特有地势,用每块重达千斤的石块沿千仞危崖砌成了长达一公里半的城墙。大岳太和宫就在紫禁城的南天门外,我们游览过太和宫后,走进南天门,跨入依山开凿的弯曲长廊,越灵官殿,攀九连蹬,终于走近了金顶——武当山的精华,驰名中外的金殿。</p><p class="ql-block"> 天柱峰的峰顶只有二十多平方米,而金殿就建在这里。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殿高5.5米,面宽5.8米,进深4.2米,整个大殿除殿基是用花岗石铺就外,全部都是铜铸结构,外鎏赤金。阳光下,金光闪闪,光灿夺目。虽历经几百年风霜雨雪,依然崭新如初,巍然屹立在天柱之巅。殿内正方有重达万斤的“真武大帝”披发跣足的鎏金铜像,面容丰韵,庄严肃穆。左右侍立“金童”捧册,“玉女”捧宝。“水火”二将擎旗拔剑,铜铸金饰,姿态各异,造型逼真。这组群像,包括殿内香案供桌,同整个金殿铆榫拼装一起,无隙无缝,巧夺天工。我一直在想: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几万斤的铜铸件是如何运上金顶的?金殿外墙壁与峭壁平齐,是怎么拼装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金顶之上,俯瞰群山,真感心胸开阔,荣辱皆忘。东面二百里外,是历史名城—襄阳,诸葛亮的家乡就在那里;西面百里外,是祖国第二个汽车城——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能到这“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一游,当为人生一大快事矣!</p> <p class="ql-block">站在武当山天柱峰金顶,留下了自己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韩家洼子之夜(记叙文一)</p> <p class="ql-block">韩家洼子青年点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韩家洼子青年点的同学在吃早餐</p> <p class="ql-block">1968年秋天,我们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同学多被分配到昌图县东嘎和大洼两个公社下乡务农。</p><p class="ql-block">我们韩家洼子青年点隶属昌图县东嘎公社秦家大队第十小队,全大队十个小队里六个小队有我们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这张很珍贵的老照片,拍于1971年冬天。左起:程稚颖、张台安、李民、佟丽娜、张海英、许晓虹、刘伟群、李春娥、姜荫之、公白山。韩家洼子的知青们虽然过着苦日子,脸上却都带着笑,因为他们知道:历史不会永远这样扭曲下去的。(背景就是知青和农民建起的干打垒土坯房,房上的柴禾是知青过冬的烧柴)</p> <p class="ql-block">秦家大队的实验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秦家大队的实验同学与大小队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平时大家都忙于农活,忙于各自青年点的家务事,难得一聚。我们点养了一头猪,虽然只有一百多斤,考虑到入冬以后饲料是个问题,大家商量干脆宰了打牙祭改善改善生活。这样全青年点的人和赶来帮忙会餐的邻队同学都动起来。抓猪、捆猪、烧水、洗菜,点长刘伟群胆大心细,平时就和老农一起杀过猪,宰过驴,这时更是他大展身手的时机,先用棒子把捆得结结实实的猪打晕后,他手持利刃一刀中的,猪血喷涌而出,博得围观同学的满堂喝彩。随后大家轮番上阵,铁钎穿皮,皮下吹气,把变得圆滚滚的猪放到大锅里的沸水之中退毛。之后的活儿就更多了,开膛破肚摘下水就不必细说了,单说任源民用猪血灌血肠的绝活儿真叫座。在他指挥下,我和赵凡翻肠、洗肠,他用秸杆支开猪肠,把拌好作料的猪血灌进去,边灌边说:“这血可不能灌太满了,要留出一大截,不然一煮就撑破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伙忙得热火朝天,笑逐颜开。炒菜、炖肉可是女同胞的拿手好戏,她们按照事先订好的菜单逐一炒做。终于,两张长条炕桌上摆满了飘香的菜肴,十几个同学围坐四周,开始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酒,是昌图农村烧锅里酿出的地瓜酒;菜,是我们自己菜地里种出的菜;肉,更是我们自己养大的猪宰杀后割下的肉。这样的聚餐当然别有风味。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忘却了春耕夏锄的劳作之苦,抛下了背井离乡的思亲之想,那时的我们呐,真的是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p><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撤下酒席之后,拉开了我们自演自唱自我欣赏的联欢之幕。喜爱乐器的同学拿起了二胡、大阮、笛子、口琴,董庆拉起了手风琴,奏响了我们都熟悉的乐曲,同学们依次吟唱自己喜欢的歌儿,没有忸怩作态,没有谦让冷场,只有年轻的嗓音在抒怀,只有青春的火焰在燃放。“坐上了大马车,戴上了大红花,远方的年青人,塔里木来安家。来吧,来吧,年青的朋友,亲爱的同志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送给你一束沙枣花······”这首欢快的歌曲勾起了所有人的欢畅。“採油井屹立在祁连山上,象高高青松不怕风霜。採油姑娘穿行在採油线上,象燕子在兰天上飞翔”,张海英的歌声唱出了对未来的理想。李春娥和李民合唱的俄罗斯歌曲把我们带进了对生活的向往:“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愿踏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嗓音并不好听的刘伟群又亮出了他的保留节目,动画片《小猫钓鱼》里的儿歌:“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记得我唱的是纪录片《航标兵》里的插曲“航标兵之歌”,我特别喜欢歌中最后那两句:“年轻的航标兵用生命的火花,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灯光。”我们唱得最多的还是俄罗斯歌曲,如“三套车”,“山楂树”,“卡秋莎”,“海港之夜”,“茫茫大草原”、“纺织姑娘”等等。在大家一致要求下,能歌善舞的佟丽娜表演了芭蕾舞《白毛女》的舞蹈片断,她那优美自如的舞姿激起了同学们的阵阵欢笑,把联欢晚会引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每个人却毫无睡意。我们说啊,笑啊,唱啊,跳啊,留住这不眠之夜吧,留住这难以忘怀的同学战友之情吧!多年之后还能记得这难忘的韩家洼子之夜么?就如同俄罗斯歌曲“朋友”(苏联电影《忠实的朋友》插曲)中唱的那样:“我亲爱的手风琴你轻轻的唱,让我们来回忆少年的时光。春天驾着鹤群的翅膀飞到了遥远的地方。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并不惋惜,嘿!我们深厚的战斗友谊就在那行军路上,温暖我们的心道路引导我们奔向前方······” </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四年的除夕之夜(记叙文二)</p> <p class="ql-block">  从一九六二年考入辽宁省实验中学,到一九六八年离开学校,我在这所学校里学习生活了六年。实验园生活的日日夜夜,留给了我数不清的美好回忆。在这众多的记忆浪花中,我捧献出小小的一朵浪花,献给母校的老师和校友,献给母校的四十周年校庆庆典。</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1964年的最后一天下午,宽敞的实验园充满了节日气氛。校园里到处张灯结彩,同学们个个喜笑颜开。许多班级正在举行迎元旦、庆新年班级联欢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初三.四班的同学济济一堂,围坐在班主任吴明祥老师的四周,表演自己编练的节目。大家猜谜语,小合唱,女同学跳舞,男同学唱歌,诗朗诵,玩得十分开心。在联欢会进行中,许多科任老师也来参加联欢。俄语刘老师、语文华老师、化学梁老师、历史王老师、还有现任实验中学校长,当年曾任我们班主任的姬庆生老师也都在同学们的要求下,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记得化学梁玉忱老师给我们表演了小魔术,还唱了一段解放前的城市民谣。</p><p class="ql-block"> 时近黄昏,灯火通明,朋友班高三.三班的大朋友们来到了我们班,同我们辅导班的小同学一起欢庆新年。那时的实验中学,有高、初中班结成朋友班的好传统,高中朋友班的同学就是我们的辅导员。记得辅导员赵淑芳、王阁文和李安甫用俄语为我们演唱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表演自编的俄语小话剧,我们这些俄语水平不高的小同学也为大朋友们表演了一些俄语节目。记得当时我就朗诵了俄语的毛主席诗词《七律 长征》。当我们欢聚玩乐时,灯光突然熄灭了,在无数盏蜡烛簇拥下,银须拖地的圣诞老人走了进来,身后还有两棵象征吉祥的圣诞树。圣诞老人对大家说:“同学们,祝你们新年好!”接着,圣诞老人把许多珍贵的礼物送给我们。有美丽的贺年片,小巧的书签,玲珑的小玩具,大家是那样高兴,欢呼着。灯光亮了,圣诞老人摘下了胡须,啊,这不是大朋友班的贾永祥大哥哥吗?(现任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我们拥上前去,向他祝贺新年快乐。我们一起尽情地唱啊跳啊,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欢乐……</p><p class="ql-block"> 入夜时分,实验中学大礼堂灯火辉煌,全校师生员工汇聚在此,举行盛大的新年联欢会。舞台上,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舞台下,幸福的笑脸一张又一张。歌剧《奥赛罗》的片段,《上岗之前》的舞蹈,《乔治参军去》的歌声,《小刀会》舞剧的登场,欢快的笑语环绕大厅,热烈的情绪盈满礼堂。当时针指向午夜零点时,学生会主席向同学们宣布:“同学们,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节目暂时停止”,霎时,礼堂鸦静,喧声终止。一张张年青的笑脸相视不语,静静的等待着新年钟声的到来。当!当!当!……深沉、浓厚的新年钟声敲完十二响后,大会主席激动地说:“同学们,伟大的1964年过去了,新的光辉灿烂的1965年来到了,让我们欢呼吧!”顿时,一千多名同学站了起来,互相握手、拥抱,祝贺新年。同学们互赠礼品,向辛勤耕耘的园丁——敬爱的老师们赠送贺年片。我们唱呀、跳呀、喊呀、笑呀,年近半百的老师们,看着这激动人心地场面,热泪盈眶:这些孩子们,多么幸福啊!狂欢之后,灯火全部熄灭,礼堂一片漆黑。舞台上出现了几十盏闪亮的红灯、绿灯,上下翻飞,左右变幻,优美的图案,多彩的表演,动听的音乐,欢乐的舞蹈,这一切使会场又一次陷入狂欢。同学们惊叹高三同学“灯舞”的技巧,表演的成功。当灯火重放光明时,大家都跳了起来,热烈的掌声震荡着实验礼堂,回响在幽静、美丽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作者:高一四班 姜荫之</p><p class="ql-block">编辑:高一四班 李铁生</p><p class="ql-block">校对:高一四班 李铁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