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入闽第一站——汀州

君彩文化传播:王志伟

<p class="ql-block">公元881年,安徽寿州的屠户王绪带领五百人起兵,并迅速占据了安徽寿州及河南光州,几年间队伍壮大到五千人,王绪也受唐王朝封为光州刺史。唐末各地烽烟四起,列强相互劫掠。王绪因受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的讨伐而无法在中原立足,不得不于公元885年正月率军南下。时王氏三兄弟效力于王绪军中,这支南下大军“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资治通鉴》卷256)。</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史家共识的三王入闽基本线路(红色箭头所指)</span></p> <p class="ql-block">他们选择的目标,是同乡陈元光在两百多年前进驻的闽地。也许在上辈人的流传中,闽地是躲避战乱、休养生息的好去处;也许是潜意识中,那个蛮荒之地还生活着一些中原乡亲。无论出于什么想法,光寿军民“有众数万”(《新五代史》卷68)扶老携幼随军同行,满怀希望向南方的闽地进发。</p><p class="ql-block">随行民众数倍于军队,显见这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流民军”。</p><p class="ql-block">山一程、水一程,大队人马艰难跋涉,跨越安徽西部、进入江西境内。他们借道江州(九江)、洪州(南昌)、吉州(吉安),并一度攻占虔州(赣州)。旋即又被地方武装打败、得而复失。离开虔州后,队伍兵分两路:王潮带着部分精兵翻越山岭进入广东潮阳境内,寻找机会;王绪带领队伍进入闽西并占领了汀州(长汀)并一度自封为汀州刺史,随后还是继续率军南下进入闽南的漳浦。此时,王潮部因在潮州受到追击和阻击,也赶到漳浦与王绪大军汇合。</p><p class="ql-block">《八闽通志》载“陷汀漳,道险粮少……”钱昱撰《忠懿王庙碑》文曰:“自潮阳抵漳浦”。时为公元885年8月,人员仍是数万之众。</p><p class="ql-block">史书简略的记载,也给了我们一些推测与想象的空间。藩镇制度的畸形发展,使唐末的中央集权形同虚设,藩镇拥兵自重、纷纷割据。列强之间弱肉强食,争夺重镇要隘和膏腴之地,而一些人烟稀少的蛮荒贫瘠之地则相对消停。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闽地,就属于后者。</p><p class="ql-block">闽地的人口少到什么程度呢?在有数字统计的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全闽的户口数只有7万多户,而漳州仅1千3百多户。黄巢动乱时(878-884)在闽地“杀人如艺”,闽地的人口更是大幅减少。我们注意到三王入闽的时间,正是黄巢之乱平息后的第二年。</p><p class="ql-block">闽地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根据同时代的书籍记录,当时许多百姓包括贫寒学子多以纸当衣,就是穿着纸做的衣裳。由此可见,当时闽地连种麻纺纱、种桑养蚕等基本技艺都不具备,农耕技术之落后也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因此,当几万移民大军声称要借道前往蛮荒之地的福建,江西的地方武装以保存实力为重,一般不会太为难这样一群“庞然大物”。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当王氏大军见虔州守卫空虚,起了觊觎之心继而实施攻占。那么,当地的武装就会迅速集结力量进行反击,才有了王潮的军队被虔州军一路追击到潮州,欲除之而后快。从这个角度上看,当时中原大军出虔州后的兵分两路,也可能是王潮为引开追兵、掩护主帅和民众的策略。</p><p class="ql-block">另外,从队伍的行军路线及行为,不难发现虽然最初定的目标是闽地,但一路艰难跋涉进入江西境内,尤其是过了吉州后,众人的想法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攻占虔州、分兵打探潮州、占领汀州等等行为,已明显有了立足的打算。只因虔州守不住、潮州又受阻,至于汀州,很可能因为地处山区、生存条件过于恶劣而主动放弃。虽然在《闽国史略》中,也有王潮后裔王思刚居汀州宁化东门王家巷的记录,但这已是后来的事了。</p><p class="ql-block">筚路蓝缕,最终,中原移民大军不忘初心、历尽艰辛入闽。</p><p class="ql-block">接着,他们面临的就是以什么方式落地生根,为生存而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