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孩儿怀念老父亲

好望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又是父亲节。已是耄耋之年老爷爷的我,仍然十分怀念已经去世66年的老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乎,匆匆之间找出了2009年父亲节时,自己写的一篇发表在和讯博客上的文章《怀念父亲》。我想借此文的重新发表,表达我此时此刻怀念老父亲的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怀念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2009-6-2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今天是父亲节。你虽然离开我们整整五十年了,但此时此刻,我还是很怀念你!这个下午,我什么事也不做,就在想你呀,我亲爱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你走得太匆忙了!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不过小学即将毕业。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母亲陪着你正在外地莆田的一家医院治病。那一天,我正在家门口的一块花生地上,同大人们一起拔草锄地。突然,如同惊天霹雳地传来你撒手归天的噩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你走得实在太早了!我当时惊慌极了!母亲还在外地,孤身陪伴着你的冰凉遗体。而我们仍在家乡的五个兄弟姐妹,象是一群离散的小鸡,惊恐万状,六神无主,大家只是紧紧地抱在一起痛哭不止……那时,最小的弟弟刚刚才二周岁呀!坦白地对父亲说,因为他们年纪都太小,今天还能依稀记得父亲容貌的,可能仅有姐姐和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身材高挑,但却瘦削单薄。父亲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普通农民家庭,完全靠着自己的一付铁肩,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那时,家乡平潭岛是个穷乡僻壤,老祖宗没有给父亲留下一寸田地。父亲又没有资本在家乡参股造船。于是,父亲就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父亲不仅在家乡受地主所雇充当佃农,也曾流落台湾等地当过黄包车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后,父亲这个老贫农虽然分到了几分山坡地,但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很贫困。家乡小村庄所在的位置,恰好是一个狭长半岛的端点。那时,父亲的家贫,在这20华里长的半岛上都是有名。虽然父亲与母亲都很勤劳,但这“贫民”的帽子,直到父亲归天之后好多年里,仍然没有摘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父亲铁担挑肩的形象。父亲虽然因家庭贫困,常常风餐露宿,腹不果肠,但从不弯腰乞怜,更不会奴颜婢膝。父亲从不叫苦叫累,出力之事决不吝惜。我也几乎没有见过父亲流过眼泪。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就象一座大山,尽管生活是多么地艰难曲折,父亲总能扛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家乡小村庄三面环绕着的山。前几年光秃秃的山坡,现在已是相思树林密密匝匝。每次回到老家,我常常会一个人静静地望着这片蓊蓊郁郁的相思林沉思。那儿,是我同父亲最常出没的地方,我们经常在这密林里耙集烧火用的枯枝落叶。我们还曾经穿过密林,登攀到山后面更高更为险境的山峰悬崖。在那里,我们挖掘枯树根,砍铡柴禾草。在那里,我快乐地品尝着父亲采集的各种野果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山回家时,父亲总是挑起一大担装捆得严严实实的柴草。父亲虽然个子高,但挑起的担子与地面只差几寸的距离。我在父亲的帮助下,也挑起了一个小小的担子,虽然父亲尽量让我少挑又少挑,但因山路崎岖,路途又远,那种沉重的感觉好象至今仍有印象。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当时之所以让我这位只有十岁左右的瘦儿子,试挑起那付小小的担子,除了家境太贫寒之外,或许有父亲自己的用意。因为正是这样的从小肩挑,让我耳濡目染了父亲的铁担挑肩,让我从小就感悟到一个男子汉所应肩挑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我年小不懂事,总以为父亲很能干,不管有多重的担子,父亲总能挑得起来。现在想起来,自己心里有点发酸,当时要是我多劝劝父亲少挑一点多好呀!说不定,父亲后来也就不会因劳成疾、过早地离开我们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父亲这种铁担压肩、不畏艰苦的形象,还真的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从倔强脾性方面来说,我似乎从小就从父亲那儿得到遗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放牛时,一只黄牛的脚蹄子压在我的小脚板上,任凭我怎么样地摇动牛腿,这黄牛就是不松蹄。放牛的地方又没有人,小脚板痛得发麻,但我就是不哭不喊。后来,我偶然想到捱下一枝野草,把野草伸向黄牛的腿腋下抓痒痒,这才使黄牛挪开了蹄子。回家后,父亲知道了这件事,他看着我肿得象馒头似的脚面,虽然感到很心疼,但他还是夸耀我很勇敢,称赞我象个男子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善良的母亲最心疼父亲的辛劳。只要能帮父亲的,母亲总是不遗余力。家乡解放后,住进了不少人民解放军,我们这样的贫农家庭,自然是最可信赖的依靠对象。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后,父亲母亲总是事事走在前头。初期,家乡还没有修公路,驻军需要地方可靠的老百姓帮忙到三十多华里外的县城肩挑蔬菜,父亲为此第一个报名。那时,母亲为了减轻父亲的辛苦,每次总是赶到半路上去接父亲肩上的担子。有一回,母亲还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半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任劳任怨的母亲对自己的辛劳毫无怨言。但母亲却把家庭的贫困,归因于父亲不谙水性,责备父亲既不会游泳,也不会摇橹驾船。母亲认为,父亲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些水上技艺,而阻断了家庭经济发展的许多生路。我对父亲为何不会游泳一无所知,也曾为此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在海岛生活的人,熟悉水性,本来就应该象在陆地熟悉走路一样。因此,我从小就象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经常泡在村前的大海中。我不仅学会了游泳,也从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还从大海中悟出了许多人生道理。不过,让我感到安慰的是,父亲虽然自己不会游泳,但他从来没有反对过我学游泳。相反,父亲还经常蹲在海岸边的礁石上看着我游泳,只是他一再叮咛我要注意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我最为感慨的是,你虽然一字不识,但你却始终如一地鼓励我读书。也许父亲是亲身感受到没有文化带来的痛苦?也许父亲冥冥之间就已感知到,我们这个贫困家庭唯一出路在于读书?父亲,在我的记忆中,你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家里穷,让我退学”之类的话语。虽然父亲拿不出一块小糖果这样的“物质小剌激”,但总是三言两语地鼓励我,要我一步步地读下去,就如一步步地攀登村后面的那座座山峰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其实我很早就懂得你期望我读书、读好书的愿望,并暗暗地把它铭记于心。正因如此,我坚持在家乡古庙里读完小学的初彶;四年级时,我每天打着赤脚,到五六华里外的跨海村读书;五六年级时,我每周还是打着赤脚,挑着使用一周的柴禾和食粮红薯,到二十华里外的公社所在地北厝村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民一家亲”,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歌词中最常见到的词句。那个年代,每当我与同学们唱歌唱到这样的词句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因为父亲与母亲的命运,似乎都与歌中有关。家乡成立人民公社后,父亲与母亲都全身地投入拥军的行列。那时,母亲每天要帮约五百人的解放军洗衣服。位于家乡山凹处的那口水井,是解放军帮挖的,为附近二个村庄的军民提供用水。父亲与村里的另一位贫农,被挑选专门为驻地的海军挑运井水。那时,驻地海军的伙房设在附近妈祖庙里。父亲每天往返于水井与古庙之间,就连刮风下雨也从未间断。身体被雨淋湿了,父亲就蹲在灶台旁烤烤火,烤干衣服又继续挑水。那时,国家正遇到自然大灾害,父亲常常饿着肚子挑水。就这样,父亲开始水肿,终于病倒不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乡海岛当时交通非常不便,于是,父亲就在母亲的陪同下,乘坐由乡亲们驾驶的一艘木帆船,缓缓地离开家乡村前的那个澳口,踏上了前往异地就医的艰难之路……我怎么也想不到,村前澳口与父亲的这次别离,竟是我们与父亲的永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最让我终身难忘的,则是你在异地他乡临终时留给我的遗言!那时,只有可怜的母亲在你身边,母亲难过得哭得死去活来,后事怎么办?这个家以后怎么办?而你却安慰母亲说:“不要哭!黄土处处埋死人,死后就埋在这里吧!”当交待到我们家后事时,父亲却非常坚定地表示,一定要让我读书!一定要我争气地读好书!父亲弥留之际还对母亲说,把家里原先准备翻修房屋的十几根小杉木卖掉,一定要让我读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亲爱的父亲,几十年来,孩儿我从来不敢遗忘你的临终遗言。正是你的这份遗言,始终在伴随着我、激励着我!在求学的道路上,我风吹雨打不动摇!冷嘲热讽更不动摇!父亲,你走后不久,孩儿我还是依旧打着赤脚,走进县城的重点中学。你走了六年之后,孩儿我还是打着赤脚,乘上火车,走进了现在居住的厦门这座滨海城市,走进了全国重点大学厦门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我感到这一生最遗憾的,是未能让父亲亲自享受到孩儿因遵循父亲教诲、坚持读书带来的成果。不能让孩儿有当面敬孝父亲的机会,不能让父亲享受孩儿本应加倍敬孝的福分。不仅父亲的生前不能享受,就是父亲的遗骸,孩儿也未能找到呀!父亲,写到这里,孩儿早已是泪流满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你走后,母亲与堂哥在你异地下葬的土坟边立了石碑。那个下葬地址,自从你离开人间开始,我就一直背诵记忆着,至今它仍烙印在孩儿的脑海中呀!我当时虽小,但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将来工作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在异地的父亲遗骸移葬回家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是几年过去了。大学毕业,拿到工资后不久,我就同妻子一起专程到父亲下葬的地方,着力寻找父亲遗骸,准备移葬家乡。然而,我们虽然拜托当地友人带路,四处拜访寻找,终因时过境迁,未能如愿。父亲,这件事给我们留下多么痛苦的永久遗憾呀!然而要告慰父亲的是,孩儿从头一次拿到工资的那个月起,就开始攒钱,准备实现父亲另一项未了遗愿,翻修家乡的那间陋屋。虽然当时我们夫妻每个人的月工资只有48.5元,但一年之后,我们还是攒积到一笔钱。在母亲与弟妹的辛勤劳动下,父亲眼中的那间漏雨之屋,终于翻修成一小间有阳台的新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孩儿稍感到安慰的还有一件事:十余年前,我们兄弟三人按照家乡的风俗,又一次专程前往父亲的下葬之处。我们跪在那块黄土地上,齐声叫唤着父亲,我们虔诚地包起了一掬黄土,象征着在召唤、引领流落在异乡的父亲灵魂…… 回家乡的路上,我们乘坐着我的儿子、也就是父亲长孙的汽车,车子由父亲的另一位孙子驾驶……这一路上,我们搭桥过海,总要呼唤父亲一路随行……父亲,孩儿及孙辈们终于让这掬象征寄托父亲灵魂的黄土,安放在家乡为你专修的坟墓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在这个父亲节里,孩儿特别想你呀!安息吧,我亲爱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备注:这是本人怀念已故父亲的一篇真实文章。我的本意,是借助这个父亲节,写此篇短文,让我的姐弟妹,让我的子女,以及我的孙子女和侄儿女们等亲友,能更多一点地了解自己的父亲,了解自己的爷爷,了解自己的家史……根是永远不能忘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