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年级语文老师,组织亲子共读一学期后,我深刻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场阅读活动,更是一座连接家庭与学校、孩子与文字的温暖桥梁。这段旅程中,孩子们、家长们和我都在书香浸润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以书为媒,点亮亲子陪伴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年级孩子识字量有限,亲子共读成为他们接触书籍的最佳方式。最初,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坐不住、注意力分散,但随着活动推进,变化悄然发生。这些充满童趣的互动,让亲子共读不再是任务,而是温馨的情感联结时刻。许多家长从最初的“完成打卡”转变为主动设计角色扮演、绘画故事等拓展活动,家庭教育的温度在书页间自然流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阶梯式引导,助力阅读习惯萌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个孩子从最初依赖家长朗读,到能独立读完一个小故事,兴奋地在班级分享时,眼里满是自信的光芒。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阅读习惯像种子般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家校协同,共筑阅读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亲子共读搭建起家校共育的新平台,定期我通过班级群分享阅读指导策略,如“如何提问引导孩子思考”“怎样用肢体语言增加故事趣味性”;一位家长提出的“家庭阅读角”创意,被许多家庭效仿;还有家长将共读时的温馨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在班级展示。这些互动不仅提升了家长的陪伴质量,也让我更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阅读环境,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家长们从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家校之间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实践中的反思与展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难以保证共读时间;个别孩子存在“听故事积极,思考表达薄弱”的情况。对此,我尝试推出“碎片化共读建议”,如利用早餐、睡前十分钟开展简短共读;设计“故事小侦探”“续编小达人”等趣味任务,引导孩子深度思考。未来,我计划引入更多互动形式,如亲子共读微视频大赛、跨班级阅读分享,让阅读的乐趣持续蔓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学期的亲子共读,像一场温暖的接力赛。孩子们在共读中初识文字的魅力,家长们在陪伴中重拾教育的初心,而我在见证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用阅读滋养童年的信念。未来,我将继续携手家长,让书香陪伴孩子们走过更多美好的成长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