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与八道湾胡同

毛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喜欢上周作人先生的文字后,颇有点爱屋及乌,对其生平琐屑亦多有“扯闲”,包括对其老屋——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八道湾胡同11号院颇多好奇:周先生自34岁入住此院后,直至82岁走完他“春笋苦雨”般人生,整整48年的生命历程都托付于此,历经民国、日伪、新中国三个翻天覆地的历史大变迁时期,一直死守于此,没有挪动过地方,我以为,这在近代华夏大宅名院史上实属罕见!心里痒痒的,一直想去探访,至今尚未成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八道湾11号院为三进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院门位于东南角,占地四亩。原本是清朝某位王公大臣的大宅,鲁迅曾带着中介去看过不下十次。最后,变卖了绍兴的祖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倾其所有,于1919年8月19日从罗氏手中买下。周家三兄弟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偕母亲一起住了进来。鲁迅最初住中院西厢房,后迁至前院前罩房。周作人一家住后院北房西侧,周建人一家住后院中间‌‌。1923年,鲁迅因兄弟失和迁出后,周作人持续居住于后院后罩房及中院正房,其晚年在此完成《自己的园地》等多部文学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的八道湾胡同,因鲁迅三兄弟的入住,名声大噪,一时间门前车水马龙,到访八道湾的名流多极了。诸如沈尹默、钱稻孙、刘半农、马幼渔、钱玄同、胡适、郁达夫、徐志摩等等。1920年4月7日,为了探讨“新村”建设,27岁的毛润之先生也来到这里,拜访“新村”运动的倡导者周作人。这天,鲁迅恰好不在家。可以说,八道湾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一座名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许,也正是应了这个渊源,时代的潮水涌向哪儿,个体命运就绑在哪儿。原本以铿锵典雅之文词,讲正大堂皇的道理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周作人,到后来日本入侵京城,他竟以“家累太重”作借口选择了留京,甘愿附逆,从此八道湾沦为汉奸的居所。以致后来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公开声言:“汉奸的旧居难道是值得国家保护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后,周作人因八道湾之缘求救于中央领导,得批示“养起来,让他做翻译工作,以后出版。”故八道湾依然归其居住。不过,独享变为杂居。吉宅变凶宅,再变民宅,全系周作人于一身。呜呼哀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