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粉笔与锄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图/叮咚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记忆的长河里,他的身影总是与两样东西紧密相连——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的半截粉笔,以及田埂间磨得发亮的锄头。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农具与教具,拼凑出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他,就是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尺讲台、传道授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是乡村中心小学的校长。那时候,他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在黑板前一站就是一整天。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带着农村孩子看遍书本里的世界。然而,在“臭老九”被批斗的年代,父亲被迫辞去校长职务。一夜之间,曾经在讲台上意气风发的教书匠,扛起锄头,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段时间,家里的日子过得格外艰难。母亲体弱,四个孩子嗷嗷待哺,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父亲一人肩上。天还没亮,他就下地干活,播种、除草、喷洒农药、收割,样样不落。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还会仔细地教我们认字识字,用树枝在地上写满希望。记得有一回,我问他:“爸爸,你啥时候能回到学校教书去啊?”他摸着我的头,目光坚定地说:“等日子好了,书总是要教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语重心长、教子有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阴霾散去。父亲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三尺讲台。这次,他不再是校长,但依然满怀热忱。他说:“只要能教书,当什么都不重要。”重回校园的他,比从前更加努力。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周末还会去家访。他总说:“这些孩子,都是父母和村里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一生清贫,却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把我们四个孩子培养成人。他教会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挺直脊梁,永不放弃。如今,每当我路过学校,看到教室里认真讲课的老师,总会想起父亲。他那沾满粉笔灰的双手,他那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田间劳作、播种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但他的教诲和精神,始终指引着我前行。他用粉笔书写了知识的篇章,用锄头耕耘出生活的希望。他平凡却伟大的一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愿清风捎去我的思念,愿明月照亮他在另一个世界的路。父亲,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