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4日的第二个景点是苏州的平江路景区。这里古巷四通八达,白墙黛瓦,街道水道并行,让人赞叹苏州这座文化古城被保存的如此完美。这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也是一条沿河的街道,其河名叫平江河。有“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的美誉。它全长1606米。游人可以走路,也可以坐船。沿路有桥13座,大多超过了800年的历史,主路太商业化,人又太多,真是如朋友所言:“往前看是头,往后看是脸。”但支路上更能感觉到苏州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古色古韵。</p><p class="ql-block"> 走在小巷深处,虽有些斑驳的痕迹,却透露着浓厚的古韵。两边窄窄的小巷墙面上画着墙画,似乎是随意涂鸦却又不失风味儿。还有一条小巷叫丁香巷,可惜,今天是晴天,虽然有撑着伞,穿着汉服的女孩儿三三两两的迎面走来,但那浓妆艳抹的样子却让我不忍直视。我希望有一场蒙蒙细雨,巷子里能遇见一位撑着伞的像丁香一样美丽的姑娘,穿着民国时期的服装,清新自然又不失大家闺秀的高雅知性女士,让我心中一动。我想起了有首几乎淡忘了的戴望舒的《雨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撑着油纸伞,</p><p class="ql-block">独自</p><p class="ql-block">彷徨在悠长、</p><p class="ql-block">悠长</p><p class="ql-block">又寂寥的雨巷</p><p class="ql-block">我希望逢着</p><p class="ql-block">一个丁香一样的</p><p class="ql-block">结着愁怨的姑娘</p><p class="ql-block">她是有</p><p class="ql-block">丁香一样的颜色</p><p class="ql-block">丁香一样的芬芳</p><p class="ql-block">丁香一样的忧愁</p><p class="ql-block">在雨中哀怨</p><p class="ql-block">哀怨又彷徨</p><p class="ql-block">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p><p class="ql-block">撑着油纸伞</p><p class="ql-block">像我一样</p><p class="ql-block">像我一样地</p><p class="ql-block">默默彳亍着</p><p class="ql-block">冷漠、</p><p class="ql-block">凄清,</p><p class="ql-block">又惆怅</p><p class="ql-block">她静默地走近</p><p class="ql-block">走近,</p><p class="ql-block">又投出</p><p class="ql-block">太息一般的眼光</p><p class="ql-block">她飘过</p><p class="ql-block">像梦一般的</p><p class="ql-block">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遇到这样的一位姑娘,希望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热烈,但不要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长裙摇曳,秀发飘逸,她应该有着这个时代,这个国度应该有的自信、阳光、优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打卡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在钮家巷内的状元博物馆,却让我震撼了。这是一座全面介绍状元群体、展示状元文化的博物馆。在这个有着一千多年状元历史的国度里,苏州就有51名状元,号称“状元之乡”,这里原是清朝状元潘世恩的故居,他二十五岁中状元做到了大学士,四朝元老。他家一脉曾经有一状元二探花八进士十六举人的辉煌历史。他的家族既富有文化底蕴,又有着显赫的官场世家。享有“苏州无第二家”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我们还看到了一面墙上写有“苏州状元,甲冠天下”的大匾,墙上有历来状元的名册,还有连科状元,就是在三年一试的科举殿试中,苏州文人常常连科折桂,真的是令人望尘莫及啊。此外还有状元世家名册,有父子状元、祖孙状元、叔侄状元、亲家状元……看得人心生羡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外面的墙上有几位状元家族的家风家训,拍了几张照片,细细品味他们的家风家训,值得我们深思: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和道德准则,它通过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和日常行为来体现,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和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风家训不仅是家庭内部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在现今社会还有几家家风家训用来约束自己约束后代,大家看中的不过是孩子的分数,哪管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人处世之道。于是,校园欺凌、躺平、拒婚、啃老等等社会问题随处可见,令人堪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平江路走出,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我们乘着旅游大巴又赶往了千年古镇——周庄。它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市、乌江、上海三地的交界处,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该古镇保存有14座元明清古石桥和800余座明清故居。其中最有名的是张厅和沈厅。</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江南的古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是粉墙黛瓦的别致,我们就沿着这小桥流水开始了“慧游周庄”之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说,周庄始建于北宋,流水潺潺,河中船夫船娘们悠闲自在得撑着船儿,有的船上有一两个游客,有的船上空空如也,但他们依然旁若无人得唱着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任由岸上摩肩接踵的游人们拍照、喝彩。</p><p class="ql-block"> 双桥是指世德桥和永安桥两座石桥,位于周庄中心一条分叉的河流叉口上,始建于1573年至1619年。</p><p class="ql-block"> 在周庄众多的桥梁中最著名的是双桥,因当代著名画家陈逸飞的一幅画《故乡的回忆—双桥》而闻名于海内外。 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虽然有名,但桥洞狭窄,只能容小船穿梭往来。</p><p class="ql-block"> 走走逛逛,终于感觉有点饿了,这才记起,中午饭都没吃,今天一天不是在景区游玩,就是在路上奔波,幸亏带着许多的零食打牙祭,于是,我们便走进临街的饭馆吃饭。</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我们向张厅走去。</p><p class="ql-block"> 张厅始建于明正统年(1436-1449年),为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之弟徐逵(一说徐孟清)的后代所建,原名怡顺堂。建筑风格保留明代特征,如楠木柱础和低矮楼厅。</p><p class="ql-block"> 可是,清初徐氏家道中落,宅邸被张姓家族收购,更名为玉燕堂,因新主人姓氏得名“张厅”。</p><p class="ql-block"> 它占地约1884平方米,六进院落70余间房,兼具居住、待客、私塾等功能。张厅的建筑内保留大量明代元素,如楠木柱础(经特殊防腐处理保存至今)、几何窗棂及明式家具。</p><p class="ql-block"> 出张厅进沈厅,一个比一个奢华。我们在首富沈万山的府邸参观,导游告诉我们,他的钱比王健林加上马云的钱还要多。据说他有一个聚宝盆,他的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水墙门,这里家家临水,户户通舟,也就是他的私人码头,传说朱元璋也是沈家的常客,他常常会在沈府的私人码头下船到沈万三家做客。沈厅有七进院,五门楼,大小房间千余间。在沈万山的故事墙上。画着不同时期的绘画,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沈万山的许多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沈万三的餐厅看到了摆着的“万三家宴”八大碗,正中间放着一个大猪蹄,关于这个猪蹄还有一个传说呢。</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朱元璋到沈万三家做客,主人热情款待,席间,朱元璋指着大猪蹄问:“这是一道什么菜?”沈万三心头慌乱,实话实说,犯了皇帝的名讳,稍一沉思,他不慌不忙地说:“回陛下,这是万三蹄。”朱元璋本来就是想找沈万三的事,见他这样机敏,只好作罢。吃着美味的万三蹄,朱元璋龙颜大悦,从此,万三蹄名扬九州。连着两年我都在过春节的时候买了“万三蹄”,但关于它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到。</p> <p class="ql-block"> 周庄离京杭大运河很近,沈万三凭借他的经济头脑,开始了通番(也就是海外经商),成为海外贸易的鼻祖。由此,他的财富与日俱增,其实,通番才是他真正的聚宝盆。</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他的财富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就让他修建明长城,据说,南京明城墙的三分之一都是沈万三出资修建的。此外,他还出资修建了明皇宫。有一次,沈万三为了讨好朱元璋竟提出申请愿出资一百万犒劳三军,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君,乱民也,宜诛之。”幸亏马皇后识大体,劝解道:“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朱元璋转念一想,天下未定,杀了沈万三恐天下人寒心,于是,将沈万三流放到了云南。尽管如此,朱元璋依然余怒未消,后来终于找了个机会,处死了沈万三的一家,可怜这个江南第一富豪落了个惨死他乡的命运,千秋富贵终成泡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