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这个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郭沫若在研究甲骨文中的父字后,他不赞同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说文解字解释父的本义,是手拿棍杖,教训子女为父。而郭沫若的解释更富有新意,他对父字的解释是,手拿斧子劳作,家里最劳苦的人为父。我更倾向于郭沫若的释义。</p><p class="ql-block"> 父字,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有个国文教授,也是《新青年》的编辑,叫刘半农,他独创了一个新字,在父字的下面加了一个读音字“巴”,将父字由指事字变成了形声字,读作“爸”。同理他又创造出“妈”。这就有了现代语言的父母代名词“爸爸妈妈”。现在我们都会叫爸爸妈妈,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造字的刘半农,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先驱,语言学大师。在此补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