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人云:知灸者福,善灸者寿。</p>  <p class="ql-block">  艾灸历史悠久,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本等养生功效,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但部分人施灸后皮肤可能出现水泡,艾灸后起水泡究竟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艾灸起水泡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艾灸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导致局部烫伤;二是体内湿寒较重,通过水泡形式外排的排毒反应(中医称为“灸花”)。</p>  <p class="ql-block">那么,灸花和烫伤,两者该怎么区分呢?</p><p class="ql-block">● 看操作:</p><p class="ql-block">烫伤通常是艾灸时火头离皮肤太近、温度过高或艾灰掉落导致的,如果艾灸时没出现这些问题但过后出现了水泡,一般是灸花。</p><p class="ql-block">● 看时间:</p><p class="ql-block">当发生烫伤时,当即就会感觉到灼痛并且很快起泡,但灸花不一样,它有时不会在艾灸时或艾灸后马上出现,而是在灸后一段时间内才出现。</p>  灸花传递出什么信号?  <p class="ql-block">  古代医家很看重灸花,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认为只有灸疮起发才能更好地发挥艾灸调理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如《针灸资生经》曰:“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有的人艾灸容易起灸花,有的人却很少起?或者艾灸某一部位或穴位时,往往会出现灸花,艾灸其他部位却不会?事实上,灸花的出现,也反映了我们身体的一些信号。刚开始艾灸的人,容易起泡,而且水泡较大、较多,说明经络不通或者体内寒湿邪气较重,需要继续用艾灸调理。经常艾灸的人,随着体内正气被激发,邪气慢慢被排出体外,相对来说水泡会出得比较小和少;用同样的火力艾灸局部皮肤时,有病灶的地方会比其他地方敏感,会更容易起灸花,例如:足三、里三阴交。</p>  如何应对灸后长出的水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灸疮的处理,《中国灸法》中有如下记载:施灸后局部皮肤有红晕灼热感,不需要处理,经过数小时就会消失或有一些黄色的瘢痕;若灸后皮肤起了水泡,小的水泡可以自行吸收;灸后皮肤起的水泡较大,可以用无菌的针头根部刺破,放出液体,敷以消毒纱布固定,或用淡膏药覆盖。出现灸花之后,还要尽量避免灸疮局部受潮和搔抓,以防继发感染。灸疮未愈合之前,不宜直接在创面上施灸,需等到灸疮干燥结痂脱落再行艾灸。</p>  《艾灸顺口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艾灸作用多,祛寒又通络,  </p><p class="ql-block">         穴位找准了,温热最当合。  </p><p class="ql-block">         小火慢慢熏,谨防烫肉脱,  </p><p class="ql-block">        若起小水泡,莫要乱戳破,  </p><p class="ql-block">        消毒涂药膏,医嘱记心窝!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