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安于平淡</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甘肃敦煌 </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5.23—24</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954045</p> <p class="ql-block">5月23日,游完嘉峪关,午饭后前往敦煌。途中参观了大地之子及汉武大帝的雕像,下午7点到达河西走廊的尽头敦煌市,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驿站,晚上入住敦煌云欢智慧酒店。</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是位于中国甘肃省瓜州县红山坡戈壁滩上的一座大型户外雕塑,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董书兵创作,以红砂岩为材质,长15米、高4.3米、宽9米,呈现婴儿俯卧姿态,象征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现已成为戈壁艺术走廊的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无界</p> <p class="ql-block">汉武雄风</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p> <p class="ql-block">就在天的那边</p><p class="ql-block">有美丽的月牙泉</p><p class="ql-block">它是天的镜子 沙漠的眼</p><p class="ql-block">星星沐浴的乐园</p><p class="ql-block">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p><p class="ql-block">也许你不懂得这种爱恋</p><p class="ql-block">除非也去看看……</p><p class="ql-block">自从听了《月牙泉》这首歌,那悠扬的歌声时常在耳边响起,从此对月牙泉充满了无尽的期待。5月24日下午4点,我终于来到了它的身边。一踏入景区,炽热的阳光洒在金黄的沙滩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远处的鸣沙山连绵起伏,沙质细腻而柔软,脚踩在上面如同踩在棉花上。沿着栈道旁边的水泥路前行,远远地便望见一抹独特的的蓝色——月牙泉。它宛如一弯新月,静静地镶嵌在四面沙山的怀抱里。真是“泉水四周沙万里,沙中新月水中天”。汉武帝曾以“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形容鸣沙山月牙泉的壮丽,为鸣沙山月牙泉平添了一种神韵。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近月牙泉,只见湖水清澈见底,泉边的芦苇郁郁葱葱,几株上百年的旱柳、胡杨茁壮茂盛。真是“沙山之中一清泉,形似月牙映碧天,千年流淌不曾断,宛如仙子落凡间”。</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下月牙泉,沙水共生几千年。风拂绿柳声声脆,月照碧波夜夜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来过鸣沙山,看过月牙泉,方知何为人间仙境不虚传。千百年来,尽管四面是沙山,风沙却从未填平这一弯浅笑,就像敦煌藏经洞的经文劫火不焚,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与月牙泉,是敦煌戈壁中一对纠缠千年的灵魂。鸣沙山以连绵起伏的沙丘为脊梁,赭红色的沙粒在风中翻涌成浪,每一步踩下都发出轰鸣的“沙语”,似驼铃沉睡后的余响,又似千年商队与风沙博斗的呐喊。而月牙泉,则是这狂暴沙海中一枚碧绿的翡翠簪子,弯弯如新月,清清如明眸,将亿万粒狂沙阻隔在方圆之外,成就了“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旷世奇观。沙不掩泉,共生共存,这是何等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肃省酒泉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界定为12.79平方千米。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p> <p class="ql-block">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月牙泉地处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形状似一弯新月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与月牙泉,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敦煌千年文明的见证者。自汉代起,这里便以“沙泉共生”的奇景闻名,东汉《三秦记》中称其为“沙井”,唐代《敦煌录》记载“此山神异,峰如削成,其间有井,沙不能蔽”,足见其历史之悠久。月牙泉古称“药泉”,传说泉中生长的铁背鱼与七星草可医百病,更添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亦称“沙角山”“神沙山”,魏晋后因沙动成响而得名“鸣沙山”。《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盛夏晴天时,沙山常自鸣于天,声传数里,敦煌城中皆可闻,此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而月牙泉则以“月泉晓澈”闻名,泉在沙中,千年不涸不浊,古人赞其“月牙之形千古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堪称天地之奇迹。</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月牙泉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文化圣地。泉南岸曾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等建筑群,殿宇彩塑百余尊,壁画数百幅,香火鼎盛,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诗题字,留下“第一泉”“别有天地”等匾额碑刻。每逢端午,当地百姓有“滑沙听雷”“龙舟竞渡”的习俗,清代后更添“药王庙会”“月牙瑶池蟠桃会”等活动,民俗与自然交融,延续千年。</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的成因,亦与敦煌的历史地理密不可分。其地处党河洪积扇与西水沟洪积扇的交界处,低洼地形与地下水位共同造就了这一奇观。而鸣沙山的形成,则与风沙运动息息相关,三组风向(东北风、西北风、偏南风)的动态平衡,使沙山千年不减,沙泉共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已成为敦煌的象征,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荣获“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荣誉称号,2015年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与世界地质公园。其“沙泉共生”的奇景,不仅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敦煌千年文化的缩影——在这里,沙与水、刚与柔、历史与现实,共同奏响一曲永恒的交响。</p> <p class="ql-block">夫妻柳</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边的古旱柳和胡杨</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丝路明珠的艺术圣殿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前秦时期),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至元等十余朝代的持续开凿,形成现存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000余身彩塑的规模。其兴衰与丝绸之路的繁荣紧密相连,见证了佛教东传、中西商贸往来和文化交融的历史。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内藏5万余件中古文书)更震动世界,揭开敦煌学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作为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莫高窟融合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西域文化,涵盖佛经故事、世俗生活、历史场景等内容。壁画中的“飞天”形象、经变画中的极乐世界,既传递“慈悲渡世”的宗教思想,也折射出古代社会的信仰体系与生活哲学。多民族政权共同营建的历史,更使其成为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莫高窟代表了中国中古艺术的巅峰:</p><p class="ql-block">壁画:采用矿物颜料与叠染技法,历经千年色彩明艳。题材涵盖佛像、供养人、山水建筑,构图恢弘如《五台山图》,细节精妙至人物衣袂的褶皱。</p> <p class="ql-block">彩塑:从35米巨佛到10厘米微像,泥塑敷彩技艺精湛,唐代造像丰润典雅,堪称“东方雕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建筑:中心塔柱窟、覆斗顶窟等形制,展现古代建筑、绘画与雕塑的完美统一。</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以“沙漠中的美术馆”之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艺术、历史与人文价值跨越时空,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百科全书,更是全人类共同守护的文化瑰宝,昭示着中华文化的包容力与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