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 安 行(三)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举予

<p>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只需凭身份证免费参观。从纪念馆正门进入展厅,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副巨幅塑像。</p> <p><br></p><p> 仰望塑像,一种对革命领袖的敬意由然而生。从而使自己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参观其它内容。</p> <p><br></p><p> 让我们沿着下面这幅图指示的路线去寻找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十三年领导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革命足迹。</p> <p><br></p><p> (一)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p><p>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在陕甘边、陕北先后建立的两块根据地的基础上统一、发展、巩固起来的,是当时全国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p><p> 1、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建立</p><p> 中共陕西党组织是一九二五年十月由李子洲、魏野畴、王尚德、雷晋笙、刘天章、刘晗初等人创建的。他们最初在陕西传播马克思主义。</p> <p>  2、陕西武装斗争的开展</p><p> 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组织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制定出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中国革命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时期。1927年10月12日,共产党员唐澍、李象九、谢子长在清涧发动谦旅部分官兵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p> <p>  1928年5月唐澍、刘志丹发动领导渭(南)华(县)地区农民起义,建立了渭华苏维埃政权。1928年5月许才升、吕佑乾等领导发动甸硷起义,建立了临时苏维埃政府。</p> <p> 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p><p> 1931年10月晋西游击队与南梁游击队在甘肃合水县林锦庙会合。1932年1月成立了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这支部队在甘肃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政委是李杰夫,杨中远任参谋长,马云泽任经济处长。下设三个大队,第一大队长阎红彦,第二大队长是吴岱峰,还有一个骑兵大队。</p> <p>  4、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p><p> 1929年夏,中共陕北特委在榆林红石峡召开了会议,提出采取白色的、灰色的、红色的三种形式进行武装斗争。1932年3月刘善忠、高朗亭在清涧收缴当地民团的枪支,建立了红军延川游击队,后改编为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p> <p>  5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发展</p><p> 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特委,中共陕北特委在安定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建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和军队。</p><p> 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成员</p><p> (1935年2月—9月)</p><p> 书 记:惠子俊</p><p> 代理书记:崔田夫</p><p> 委 员:惠子俊 崔田夫</p><p>刘志丹 谢子长 习仲勋 马明方</p><p>郭洪涛 张秀山 高 岗</p><p> 秘书长 :郭洪涛</p><p> 组织部长:郭洪涛 崔田夫(后</p><p>)</p><p> 宣传部长:高岗 张秀山(后)</p><p> 妇女部长:白 茜(女)</p><p>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p><p> (1935年2月—9月)</p><p> 主 席:刘志丹</p><p> 委 员:谢子长 刘志丹</p><p>杨 森 杨 琪 张秀山</p><p>张达志 高 岗</p><p> 秘书长 :白 坚</p><p> 参谋长: 朱子修</p><p> 政治部主任: 白 坚(兼)</p><p> 总务长:刘汉武</p><p> 经理部长:张成武</p><p> 陕北军分会主任:马 义</p><p> 陕甘边军分会主任:刘景苑</p> <p>  (二)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p><p>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11月中央红军与西北红军会师甘泉,并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长征胜利结束。</p> <p>  (三)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p> 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面临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抗日的前提下,建立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成大势所趋。</p> <p>  </p> <p>  1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p><p> 为做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党中央于1938年9月29日至11月8日在延安桥儿沟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和严重教条主义的错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新阶段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基本方针和抗战时期党以主要力量在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任务。并把全党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思想上来。</p> <p>  2 、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p><p> 抗日战争中,建立敌后根据地,是开展并坚持广泛的游击战争的战略基地。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力量,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分兵发动群众,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p> <p>  3 、加强党的建设</p><p> 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给《共产党人》题写了发刊词: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布尔什维克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中。为加强党的建设刘少奇同志写了《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同志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修养》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印成单行本公开发行并在党员中组织了广泛的学习。这对加强党的建设起到了很重要作用。</p> <p>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p><p>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针对日本侵华策略的调整和国民党政府反共妥协倾向的明显增长,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1940年夏,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1939年至1943年中国共产党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年月,坚持敌后游击战,创造出各种战法,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p><p> 1 、百团大战</p><p> 1940年10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共歼敌3万余。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p><p><br></p><p> </p> <p>  2、皖南事变</p><p>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喜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喜据理驳斥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p><p>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我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振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p> <p> </p> <p>  3 、坚持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p><p> 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斗争环境异常残酷。5月日军又对我太行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5月22日八路军总部位置不幸被日军电台截获,当晚日军派大量部队对我军实施包围。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在掩护部队撤退不幸中弹牺牲。</p> <p> 4 、国民党统治区的红色堡垒中共南方局。</p><p> 南方局坚定惯彻中共中央“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发动和领导了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队伍,为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作好了准备,成为国统区内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p> <p>  (五)夺取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p><p> 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跟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发起了局部反攻,收复大片国土。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继续向着胜利的方向发展,德、意法西斯的覆灭,使日本法西斯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军民开展对日全面反攻作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p> <p>  1、 解放区战场开展局部反攻</p><p> 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对日进行局部反攻。1944年2月至7月,晋察冀根据地的八路军,在地方民兵武装力量的配合下,攻克日伪据点、雕堡总计400余处,解放了1600余个村镇。与此同时,解放了察哈尔南部、山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新的根据地。</p> <p> 2 、解放区战场发动全面反攻</p><p> 在1945年的全面大反攻之前,各地八路军、新四军先后进行了春夏季攻势,随着武器装备的全面改善,八路军开始进行城市攻坚战。在1945年的前6个月,总计战斗5500余次,攻克日伪据点、堡垒3500余处,解放县城54座,歼灭日伪军11万余人。时间进行到1945年8月,在各大国的联合夹击下,日本战败仅仅只是时间问题。如此同时,毛主席发表了对日最后一战的声明,命令各地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武装力量,开展战略大反攻。在8月的战略大反攻中,晋察冀地区的八路军总计歼灭了7万余日伪军,解放了察哈尔省、热河省的全境,以及河北省、绥远省、辽宁省的部分的地区,收复了张家口、秦皇岛、承德等大城市。晋绥地区的八路军,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解放了静岳、武川、平鲁、右玉等10多座县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八路军,歼灭了日伪军5万余人,收复了59座县城,三大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山东地区的八路军,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收复了46座县城。新四军在南方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计歼灭日伪军7万余人,收复了40多座县城。在1945年8月的大反攻中,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总计歼灭日伪军41万多人,缴获步枪24万多支,轻重机枪5000余挺,各种口径的火炮1300多门,收复了归绥、保定等众多大城市。除北平、太原等几个主要大城市外,华北地区的日本军几乎没有立足之地。1945年8月,穷途末路之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p> <p>  (六)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p><p> 1、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军民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p><p>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的新气象吸引了更多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似乎只有到了延安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从根据地的干部学校,从各种报刊宣传品,传播着一种革命的新话语。大家说着同一种语言,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就像毛泽东说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同一话语中,人们互相激励,互相温暖。那时在延安男女平等。许多从城市去的女同志也脱下长裙、高跟鞋,穿上八路军的深蓝布的军衣。有的还打起绑腿。那时军人都是自己打草鞋穿,女同志多半是自己做凉鞋,用不同的布条编成彩色带子钉在旧鞋底上就变成各式各样的新巧凉鞋。</p> <p>延安物质生活虽很艰苦,但精神生活十分多彩,当时延安有三十多支秧歌队,几乎每个机关都有合唱团,每个周末都有晚会。逢晚会,除非天下大雨或大雪之后,山路不好走,大礼堂总是挤满了人,从来不会有一个空位。文艺演出有时就在露天下举行。</p> <p> 当时,小小的延安竟拥有几十所学校,延安的知识分子中,甚至有一种非常国际化的视野和世界观。这个远离欧洲的偏远小城里的青年,每天都热衷于讨论欧洲战事。吸引了西洋颂歌元素的音乐作品,很受欢迎。学生都在传唱《保卫黄河黄河》、《延安颂》,《黄河大合唱》最受欢迎,那种磅礴的崇高感和对新文明的憧景感,极大地鼓舞着延安的知识分子们。</p> <p>  2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p><p>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蓄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部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互助,发展人民经济,以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供给。</p> <p>  3 、抗大精神 </p><p> 延安时期,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具代表性一所干部学校,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手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p> <p>  4 、张思德精神</p><p>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当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党员和干部,张思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为主要内容的张思德精神,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延安精神的本质。</p> <p>  5 、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p><p>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上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是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切朴素,廉洁奉公。在这种精神鼓励下,延安县的干部和群众在开荒生产,组织变工队,安置移民和教育改造二流子等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西北局的表彰。</p> <p>  6 、白求恩精神</p> <p>  1938年初,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抗日。在武汉,面对国民党的诱惑和阻挠,白求恩坚决拒绝留在国统区,历经艰险奔赴延安。抵达延安的第二天晚上,会见毛主席第一件事就是交党员证,郑重请求到抗日前线去。</p> <p>  在晋察冀边区一年多,白求恩出生入死,哪里有危险就战斗到哪里,直接参加11次战役战斗,在战场最前沿不分昼夜抢救伤员做手术,把大批八路军伤员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还倡导和参与创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八路军“模范医院”和“特种外科医院”,举办“特种外科实习周”,并结合游击战实际编教材搞发明,为八路军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p><p><br></p> <p>  面对组织关照,他态度坚定:“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面对艰苦战斗生活,他从容淡定:“做军医工作就是要和战士在一块,就是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八路军的生活虽然相当苦,但我是为了理想来到这里的,过得很快乐”。即使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然表示自己“十分快乐”,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p> <p>  </p> <p>  白求恩世逝后,1939年12月21日毛主席写下了光辉篇章《纪念白求恩》,用“五种人”对白求恩的光辉形象做出精辟概括。白求恩精神是国际主义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以求精的精神。</p> <p>  7 、劳模精神</p><p> 延安时期,在开展生产竞赛的群众运动和整顿三风的教育运动中,涌现了一批具有崇高理想和时代特征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他们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在各条战线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埋头苦干,创造出光辉的业绩,闪耀着劳模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p> <p>  8、延安精神</p><p>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p> <p>  (七)延安整风运动</p><p> 从1942年春开始的全党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一个伟大的创举。</p> <p>  (八)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p><p>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載入史册。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反映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反映了党的理论水平的极大提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p> <p>  (九)观后感</p><p> 暮年参观纪念馆,感慨万千只恨晚。弘扬精神吾之责,欢度余生勿添乱。</p><p> </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待续)</span></p>